您的位置 : 瓜果迷文学 > 历史 > 复兴的宋朝(下)

更新时间:2020-08-21 17:46:04

复兴的宋朝(下)

复兴的宋朝(下) 公孙谏 著

连载中 赵恒刘娥 明星同人小说 女强小说 军婚小说 a小说

《复兴的宋朝(下)》男女主角为赵恒刘娥,是作者公孙谏创作的一部十分精彩的历史小说,目前已完结。全书主要讲述宋朝的全面进步则大大超乎想象,诸如文学、工艺、美术、制造、科技、商业,无不各有新创,会风貌为之一新,市井百业繁盛,谓之“近世”抑或“新世界”不为过也。

精彩章节试读:

没准就是即位当天的情景太恐怖了,给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生抹不去的阴影,再加上他的志向一直都是去NBA打篮球,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到以后都要远离他热爱的体育事业,所以一下子就疯了。

宋英宗的病来得很快,据说即位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突然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但疯疯癫癫的自言自语而且连人都不认识,整天追着文武百官和宦官宫女打骂,这明显就是精神分裂的症状嘛。可能真是给吓出毛病来了。

宋朝的御医也真厉害,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一年之后,居然把宋英宗给治好了,而且还可以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儿。

在位的三年里面,宋英宗做过那么几件事儿,第一就是给赵家的宗室子弟办了一所贵族学校,挑选最有学问的教授给他们讲课,期望提高赵氏家族的整体素质,可别再出一个神经病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他觉得应该给自己的老爹弄一个名分,追封个皇帝什么。当儿子的都是皇帝了,老子必须是皇帝呀。他觉得这事儿挺简单,交给枢密院签字盖章执行就完了,可是没想到,遭到了朝臣的集体反对。

皇帝的名分是没戏了,那么宋英宗就很委屈地问诸位大臣:“那你们认为我以后应该管我爹叫啥呢,总不能叫老赵吧?”

提到这个还是司马光和欧阳修有经验,他们不想得罪皇帝,也不能容忍皇帝破坏儒家传统,想来想去,给弄了个“皇考”的名分。所以以后宋英宗称呼自己的亲爹“皇考”。宋英宗等于是彻底被这些老顽固给打败了。他还不能犟嘴,你要犟嘴,连皇考可能都得不到,直接就黄伯父啦。

亲爹当不了皇帝,宋英宗再次受了刺激,一个月之后,又开始发病了,而且比上次来的更猛烈,吃了一个月的药也没有好转。于是司马光等人合理地要求他早立太子。宋英宗册立颖王赵顼为太子,15天之后,匆忙离开了人世。

皇太子赵顼继承皇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皇帝宋神宗了。

宋神宗也够悲催的,刚一上台就遇到一个大问题,这种问题咱们老百姓也经常遇到——钱不够花。其实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赋税源源不断,不够花可以慢慢积攒,他是不会没买卖做的。可问题是,有一件事情,必须现在就办,而且要花不少的钱,那就是宋英宗的丧葬费。他要盖坟地,还要出殡,而且都是大操大办,钱少了看不出风光,那不等于说他不孝顺嘛。这可怎么办?

当时宋神宗伸手找户部要钱,户部的官员告诉他:“这个真没有!”

宋神宗刚当老大,对国情了解但也不够深入了解,就问:“钱呢,是不是都被你们***挪用了,给我个解释。”

解释很容易,官员告诉他:“这几年天天都在和西夏打仗,还要给辽国人送礼,再加上养兵,全都用光了。要不信您就找会计师查账。”

宋神宗跟其他的宋朝皇帝一样也是个知识分子,不过他不是全儒家的,这厮有点偏科,他喜欢读法家的经典,尤其喜欢《韩非子》,对于法家富国强兵那一套,兴趣非常浓厚,而且他好学,对于老师,他全都作揖行礼,所以朝野上下对他都给予惨无人道的支持,走到哪都听到有人山呼万岁。

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还不行,他要的是最实际的东西,让他最耿耿于怀的莫过于堂堂的大宋还要给东北西北两个蕞尔小国送礼,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读书之余,他每天想的都是富国强兵,重振汉唐雄风。

有一次,他特地穿上了一身戎装,英姿挺拔地去见自己的祖母曹太后,问他:“娘娘,你看我这一身衣服好看吗?”

曹太后老于世故,岂能不明白他的心意,当即就是一盆冷水泼下去,抹着眼泪说:“皇上这样可不行啊,咱们祖宗有家法,在外面要低调要装孙子,我看你现在装孙子的功力还不够老道,可别惹出事来,咱可谁也惹不起呀。”

宋神宗本来以为他今天打扮这么帅,会得到祖母的一番夸奖,没准还能得到一个拥抱,没想到居然听到这样的话,顿时有些泄气。可是他不相信全国人民都反对他,于是他想起了范仲淹和富弼,他们两个不是主持过一次变法嘛。

范仲淹他是找不到了,这位老人家已经调到酆都城去工作了,所以他只能去找富弼,一见面,他就问:“老大人,你不是在西北抗击过西夏嘛,能不能给我说说,如何才能把西夏人彻底地击败。”

富弼大概是被当年西夏的金戈铁马吓傻了,至今还没恢复,惨痛的记忆让他一听到西夏脑袋就短路,所以想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屁话:“但愿皇上二十年不谈兵。那才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幸。”

这一次宋神宗倒是没有气馁,他心想,这老东西年纪大了,棱角磨没了,跟他说话有代沟,我还是找个年轻点的吧。我才二十岁呀。

这个时候,宋神宗就想到了王安石。他和王安石不认识,但是早就听过他的大名,最开始知道他的时候,是因为看了王安石写的那篇《万言书》,宋神宗特别喜欢,几乎每天都看,看到兴奋的时候,忍不住拍案叫绝。他是多么想要见见这位王安石先生啊。

正巧这两天司马光也在向他推荐王安石,说:王安石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是当世奇才。

那么他现在关心的问题就是老王在哪呢?

后来他搞清楚了,原来王安石21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得到司马光苏轼等人一再推荐,朝廷也下达了征召的命令,可是他宁愿在地方上做一些基层的工作也不愿意入朝为官,当时人们都不理解,还以为他是沽名钓誉,因为他越是不***,名声就越大。

可是自从看了这份万言书,宋神宗倒是理解他了,他认为王安石之所以多年来不肯入朝,都是在考察民情,以便更好地抓住时弊,整顿这个天下,想着想着,他就对这个人越来越有兴趣了。

王安石现在在哪呢,仁宗没搭理他,他走了,英宗上台之后他仍然在做普通的基层工作,担任江宁知府。宋神宗觉得对这样一个人投闲置散,那可是极大的浪费犯罪。于是赶忙下令征召他来见面。

当王安石来的时候,宋神宗给了他很高的规格,把他请入了天章阁,然后赐坐,小皇帝心里很激动,这可是一直都在崇拜的人,差一点他就掏出笔记本要个签名啥的,但还是忍住了,摆出皇帝的派头,问:“你七年前写的那本网络小说我已经在你的空间里浏览过了,写得非常不错,我现在想要把他买断,可是还有一些地方不明白,就是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最先要干什么?”

王安石道:“方向,方向很重要。”

“明白。”宋神宗又问道,“你觉得唐太宗这个人怎么样?”其实他是心里崇拜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所以才这么问的。可是王安石很狡猾没有给他正面回答,而是说:“陛下应该学习尧舜,唐太宗算什么?其实想要当尧舜也很容易,我教你。”

宋神宗傻笑道:“嘿,你给我定的目标还挺高哈。可是我怕我做不到,不过没关系,只要咱俩一起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也许会成功的。”

这就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王安石给宋神宗留下的印象是,名副其实。宋神宗给王安石留下的印象是:这孩子挺乖。

五个月之后,宋神宗让王安石担任翰林侍讲,然后准备扶持他当宰相。可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些人里面还有好些都是王安石的朋友,比如韩琦富弼等人。他们认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有些夸大其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玄幻了,理想是好的,但是根本做不到,另外王安石这个人的性格好像很随意,不严谨,听说个人卫生搞得也不是太好。所以大家认为他来当宰相会让朝廷的整体形象下一个台阶。

1069年2月,21岁的宋神宗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封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且要他拿出一套方案,尽快进行变法。

在这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有趣的谈话,我们不妨来听听。

宋神宗在下班之后,把王安石留下来问道:“有个问题困扰我很多年,你说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我是不是也要得到这样的人才能强大起来。可是这样的人太难找,几百年才能出一个。”

王安石说道:“咱们国家人口这么多,文化事业如此发达,像他们那样的人到处都是,但恐怕没有伯乐,只要陛下当尧舜,千里马有的是。可是如果陛下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没有确定,或者用人的时候抱有怀疑的态度,那么就算是诸葛亮来了,也会遭到小人的排挤,难以立足。”

宋神宗冷笑道:“世界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小人,我身边也有,不过你别怕,我会替你清除掉。”

这样,王安石心里就有谱了,所以立即开始设计变法的具体方案,不过在这时候,他又遇到了一系列的阻挠。主要是那些所谓的宰辅大臣,司马光现在还没说话,他是王安石的好友,他同意变法,之所以以后不同意,那是因为见解不同,咱们以后再说。

首先是70岁的宰相曾公亮这是个老顽固,也是个和稀泥混日子的角色,他不支持变法,每次看到王安石都瞪眼珠子。

其次是富弼,他比较圆滑,只要朝廷上一讨论变法的事儿,他就喊肚子疼要上茅房,或者直接请病假。

还有两位参知政事,也全都反对,但其中一个没几天就病死了。另外一个每天就知道皱着眉头叹气,好像世界末日要降临了。

可是这些王安石和宋神宗都不为所动,不久之后,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新鲜出炉,并且稍微地做了一下试点,居然都成功了,所以君臣二人都感到非常高兴。

这个王安石的新法内容就不细说了,还是那句话百度一下就知道。咱们篇幅有限嘛。咱们现在说说司马光的态度,以及他和王安石矛盾争端的开始。

公元1070年的时候,河朔地区发生旱灾,需要救济,但是变法刚刚施行,国库里没钱,宋神宗的意思是,在明年春天祭天大典之后,克扣一下工人奖金,因为宋朝有规定,工资必须发,奖金遇到困难时期可发可不发。

然后宋神宗就让大家去讨论,司马光首先站出来说话,他认为:“救灾第一,奖金第二,可以同意。”

可是王安石却出来抬杠了,估计两人之前就在私底下经常辩论,意见不太和睦,现在要见个高下,或者王安石过于自信,有些飘的感觉:“我认为你说的不对,国库不足,那是因为缺少会理财的人,这事儿可以想办法。”

坏了,这一句话不但惹怒了司马光老先生,而且还让他抓住了把柄,老人家差点拿出当年砸缸的劲头砸他一下子,气愤地说:“什么善于理财,不就是在老百姓身上敛财嘛。”

王安石说:“我绝对不是那个意思,我说的善于理财是建立在不增加赋税的基础上,加税谁不会呀,还用我来变法。”

司马光低头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当年那块砸缸的石头,要不非扔过去不可,这老头据说修养挺好,但还是忍不住了,喊道:“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嘛,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个总数,这些东西不在老百姓手里,就在朝廷手里,当官的想要从老百姓手里抢钱,那可太容易了,以前桑弘羊就是这样骗汉武帝的,你现在的这一套,根本就是抄袭桑弘羊的,你说你抄袭就抄袭,但抄的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连名儿都没改,‘均输法’‘平准法’都是桑弘羊的论文里最先提出来的。”

跟着司马光又说:“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确没有增加赋税,但是比增加赋税还要坏,你这不是变法,是变戏法,到最后只能是越折腾越穷。”

司马光啊,他虽然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但绝对是个史学家,而且为人正直,学富五车,并不是信口胡说。历史上桑弘羊的变法的确是够缺德的,作为史学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而王安石现在用桑弘羊那一套来变法,他是不可能同意的,一想到桑弘羊杀鸡取卵一般的变法,前期是有钱了,可是后期呢,帝国国力耗尽,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人口足足减少了一半,想一想都让人心惊胆战。

桑弘羊在司马光的眼里就是个魔鬼,王安石学桑弘羊,那不就等于自觉自愿地献身给魔鬼嘛。他俩的友谊完了。

关于司马光说的这些,因为全都是真实的,所以王安石无法否认,只能保持沉默。但是他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他的确模仿了桑弘羊,但他和桑弘羊的出发点不一样,还有就是宋朝比汉朝先进得多,生产水平高于汉朝,桑弘羊做不到的事儿,他王安石未必就做不到。

不过司马光后来虽然不再参与变法,但还是在私底下给了王安石很多规劝,以前的人们评价王安石这个人性格不够严谨,后来看来是确凿无疑的。司马光曾写信给王安石,告诉他,你的理想非常好,但你的手下缺乏一大批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替你执行事务,一旦你执行事务,惠民政策,就会变成毒牙,吞噬这个国家。

他也并不是非说王安石被桑弘羊附身了,只是以锐利的眼光看出王安石的新党之中有一大批的小人,比如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吕惠卿就是个最坏的家伙,后来把王安石给出卖了,而且利用新法的漏洞,敲诈百姓,搞得民不聊生。

司马光没说错,后来新法执行不下去,就是这样的一系列的原因。王安石的确是有些太理想化了。

举个例子来说,王安石自己亲自试点的几个县市,青苗法推行得非常好,当地受灾的时候,他亲自监督发放贷款,老百姓全都渡过了难关,称呼他是再生父母。可是那些没有他监督的地方可就坏菜了,有的地方官因为官府房贷损害了他们放高利贷的利益,根本不办事儿,这还是好的。

最厉害的没有灾荒强迫放贷,结果明年灾荒来了,老百姓还不清贷款,就卖儿卖女,出现了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这就好像是,你的***再怎么好,给歪嘴和尚一念也走了样。王安石似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鉴于宋神宗拼命地保护新法,司马光最后保持沉默,表示愿意回家写书,以后绝对不对新法加一句批评,也不做任何不利于新法的事情。

这老头说话算话,扭头走了,回洛阳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最牛掰的史书《资治通鉴》把它献给朝廷。

所以说,整个宋神宗这一朝,做的最伟大的两件事儿,第一是变法图强,第二就是《资治通鉴》这本书了。

不久之后,朝廷出现了党政,也就是新党和旧党之争。像一开始支持新法的苏东坡等人,全都变成了反对派。不过,苏东坡等人反对的并不是全部的新法,他们是一条一条地反对。

宋神宗给予新法的支持是空前的,凡是反对王安石的就等同于反对他自己一样,下场全都是下放,离开中央,到地方上去。

这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件好事儿,其实大大的不妙。宋朝有个习惯那就是不杀大臣只是流放外地,可是这些旧党被流放到地方上当官,那等于实际操作新法的全都是旧党的人,那么新法还怎么推行?

公元1073年,对于王安石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就在持续发生旱灾,上天似乎是有意在考验新法。后来不单是旱灾,京城刮起了沙尘暴,陕西华山崩塌,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猜测了。

猜测了之后就会联想,在加上别有用心的人鼓动,终于出事儿了。有一天,一个管城门的小官叫郑侠,给皇上献出一幅《流民图》,上面写的自从“青苗法”推行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惨状,并且保证,只要新法停止,十天之内,天上肯定会下雨。

这个郑侠和王安石无冤无仇,也没有人指使,他也知道现在谁也得罪不起王安石,司马光都战败了更何况他这样的人,他是实在看不下去老百姓受苦,冒死来说一句。看完了《流民图》,宋神宗也深有感触,第二天就寻思试试,于是下令把新法暂停,也不知道是王安石倒霉呀,还是老天刻意安排,或者郑侠有点法力,当天天上就下起了大雨。

别说古代的人都信迷信,就算是不信迷信的现代人遇到这种事儿估计也会动摇吧。宋神宗就动摇了。曹太皇太后和高太后浏览网页的时候,也发现了这则新闻,于是赶紧跑来哭诉,说:王安石要乱天下。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感到压力山大。鉴于这种情况,王安石主动提出辞职,宋神宗让他回去继续担任江宁知府。不过,宋神宗还是任用新党的韩绛为宰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但吕惠卿表面上是新党,实际上只知道争权夺利,王安石被他出卖了。

公元1075年,在韩绛的请求之下,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可是这次他遇到的阻力更大。终于1076年,因为他的儿子不幸病逝,精神上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打击,而又看不到新法的前途,此刻宋神宗对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回京城一年之后,王安石再次提出辞职。这次他也不去当什么江宁知府了,直接辞官,回到金陵老家,从此不问世事。

不过要说起来王安石的新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始终也说不清。因为在他辞职之后,宋神宗并没有放弃变法,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亲自操刀主持变法,而且还取得了一番成效,比如在经济方面,国库的收入比宋仁宗时期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四。

在军事上,王安石的亲信王韶利用训练出来的精兵强将,以及新颖的外交政策,成功地联合吐蕃诸部落大酋长一起反击党项,一举夺取了西夏河湟地区,把疆域扩展了2000里,这是自五代十国之后,北宋王朝建立后80年之间对外战争的最大一次胜利。

这次胜利让宋神宗又看到了征服西夏的契机,公元1081年,因为西夏太后囚禁国君“秉常”,宋神宗以此为借口发兵五路攻打西夏。怎么说呢,兵是好兵,马也是好马,但宋神宗任命的将领不对,他们除了宦官就是文官,根本不会打仗,结果可想而知,20万大军血洒疆场,全军覆没。

可是宋神宗没有吸取教训,也没有总结失败的原因,就决定再进行一次报复性的打击。就在第二年,公元1082年,他下令在陕西永乐地区,大规模地建筑两座城堡,想要以此来作为对抗西夏的前沿基地。

当时有一个将军就指出,在这里筑城肯定要失败,因为距离西夏的国都太近,他们一定不能容忍。果然,宋神宗发动二十万大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城堡,可是当天就被西夏人夺取,20几万大军再次全军覆没。

据统计,1081年的灵州战役和1082年的永乐战役,两次大战加起来,宋军总共损失了将近60万人马。

宋神宗抑郁了,他实在不明白自己如此励精图治,怎么就会落到如此下场呢?不久之后,因为心情不好,身体也开始生病。有时候,他喝醉了,就端着酒杯流着泪说:“朕真的非常痛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1085年,宋神宗离开了人世。不满10岁的儿子赵煦继承皇位,是谓宋哲宗。

要说为赵匡胤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这些元勋们到最后谁混的最好,当然是曹彬。首先是仁宗娶了他的孙女,后来英宗又娶了他的曾外孙女,一门两皇后,算是够荣耀了吧。我可没跑题,因为这两个女人和新法有关系。

这么说来曹太皇太后就是高太后的姨妈啦,所以她们俩的意见一定是高度的一致和统一。高太后反对新政,曹太皇太后也是一样的。等到宋神宗一死,小皇帝不能执政,高太后就从太后升职为太皇太后,来统治这个帝国。

她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司马光老先生请回来,主持废除新政的全权工作。

1086年3月,司马光重新担任宰相,下令要求全国在5天之内全盘废除新政,最好是连一点痕迹也别留下来,按照他的思路,新政时期种的麦苗拔了,娶的媳妇休了,吃的饭全都给我吐出来,一切恢复原状,重新再来,直接用时光机把这段删了,别播。

这时候人家王安石正在金陵生病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到委屈,也感到这个国家没救了,悲愤之下,不到一个月就西去了。别说,朝廷并没有完全否定王安石的功绩,为此高太皇太后特地下旨,辍朝两天,以示哀悼。司马光给他的评价是,写文章还行,搞政治太嫩。

不过他老人家自己也没有多好,五个月之后,他也去追随王安石了,估计到了那边,阎王爷能给个公平的论断。

公元1092年,宋哲宗已经17岁了,这个年纪本来可以亲政了,但是高太皇太后害怕这孩子小时候跟王安石还有他那个不着调的老爹学坏了,不敢让他掌权,生怕他再给来个新法复辟,那这个国家不就完了吗?

旧党的人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所以高就一直在上面待着,不让小皇帝拿到权利。这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093年,高太皇太后这次不撒手也不行了,因为她死了。所以19岁的宋哲宗开始掌握朝政。

那么此时的宋哲宗是个什么心情呢?首先他对旧党不满,而且是非常不满。因为从他十岁到现在,他们一直把持朝政,把他给无视了。另外,他对他的老师,理学宗师程颐也非常不满,程颐认为只要是古代的都是好的,他从小就持不同意见。

还有,这孩子可能想爹了,他对父亲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图强的事情非常钦佩,认为那是大丈夫所为。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他会干点啥?

复辟呗,还能干啥!

很多大臣,都是看着皇上长大的,知道他的脾气秉性,而且朝廷里面新党还有不少,所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向宋哲宗启奏,希望恢复宋神宗时期的政策。皇上,继续领导我们施行新政吧。

宋哲宗年轻有魄力,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来就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动命令,把所有旧党势力全都清除出朝堂,又引进了一批新党补充进来。就好像美国总统大选之后,内阁重组差不多。

宋哲宗是个很铁腕的人,看他做事似乎对任何事都无所顾忌,如果他能够活得长久一点,也许宋朝以后不是那个局面。

现在宋哲宗正在跟司马光死磕。

司马光虽然死了,但宋哲宗不打算放过他,除了没有把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该做的大概都做了。而且他还下令,“旧党中人,司马光一家,全体问罪,布告天下。”

历史上有一个叫黄庭坚的大书法家都知道吧,最后也牵连到了这件案子里来,当时他负责编纂《神宗实录》,宋哲宗非说他肆意篡改诋毁先帝,把他也给罢免了。估计黄庭坚没胆子也没立场诋毁先帝,他可能是诋毁新政了,正撞在枪口上。

可惜宋哲宗的身体一直都不好,执政五年之后,也就是1100年,在他的第一个儿子夭折之后,他也一蹶不振,开始病危,连话都说不出来。所以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也就只能是大臣们和向太后来选择了。

当时宋神宗有五个儿子还健在,向太后选择的是神宗的第11子,名叫赵佶,当时新党领袖章惇,以“赵佶轻佻”为理由进行反对。可是向太后告诉他,宋哲宗也属意于赵佶,章惇顿时就没词儿了。

就这样北宋王朝没救了,章惇你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大家应该知道上台的这位赵佶是谁吧,嘿,18岁的享乐派掌门人宋徽宗。

宋徽宗继承帝位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完全可以亲自处理朝政,但他还是请向太后同他一起分担国政。向太后是典型的保守派,对于变法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一上台之后,就开始打击新党。

所以以章惇为首的新党再次遭到罢黜,司马光等人又被“***昭雪”。

不过7个月之后,向太后又把权利还给了宋徽宗。于是非常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刚刚被***的司马光等人再次被打倒在地。

不管怎么说,宋徽宗认为自己是宋神宗的儿子,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自己的父亲,他这个人在政治上没什么抱负,开始的时候曾经想要调和两党之间的矛盾,在努力失败之后,毅然倒向了宋神宗。

令人灰心的是宋徽宗满口说的都是漂亮话,什么要继承父皇的遗志,力争富国强兵,让老百姓过太平日子,实际上他贪图享乐,重用小人,打击君子,奢侈腐化,一掷千金,根本不是变法的材料。

他上任之后任用的第一个宰相就是赫赫有名的六贼之首蔡京。

蔡京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还是个投机分子,官场上的老油条,新党刚刚兴起的时候,他投靠王安石,自称是新党的坚决拥护者。变法受挫之后,他又转过头来投靠司马光,声称自己打入新党只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不法分子,以便等机会给他们最沉重的打击。

等到宋哲宗上台,他再次投靠章惇,坚持说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颗变法图强的红心从来就没有变过。

后来向太后来了,守旧派看出这厮十足就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所以联合起来把他排挤出了京城。

贬官之后的蔡京来到了杭州,他觉得自己的前途很可能就这样完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就打听到新上任的皇帝赵佶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于是他感觉自己又有希望了。因为他本人就是个书画大家,当时很多人称赞蔡京的书法“冠绝一时”。

可是以他现在的地位是很难接近皇帝的,于是他就设法联系上了负责为宋徽宗收集书画的大宦官童贯。童贯受了蔡京的贿赂,立即把他的书画打包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是这方面的内行,看了之后非常欣赏,立即把他召入京城,封为宰相。

蔡京以前被旧党给修理过,直到现在还怀恨在心,宋徽宗让他主持变法,他顺手喊出口号,不但要恢复新法,而且还要彻底清算旧党势力。

8月份,宋徽宗亲政之后一个月,蔡京就把文彦博和苏东坡等120人定为“奸党”,由宋徽宗亲自执笔抄录姓名,刻在皇宫的端礼门,称为“党人碑”。其中已经死的人,贬官夺爵,没死的流放边疆地区。

然后,蔡京和宋徽宗又把向太后执政时期的新党和旧党划分为“正类”“邪类”,其中正类只有41人,而邪类却多达500余人。

这些人以司马光为首,再次被刻在朝堂上,这些人之中很多都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学术领袖。宋徽宗颁布圣旨,苏东坡的作品全部都要销毁,其他的人也是一样。本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在销毁的名单中,可是有人报告说,宋神宗曾经替《资治通鉴》提写序文,这才幸免于难。否则我们日后也就看不到这本伟大的史书了。

司马光和苏东坡固然的确是旧党的核心人物,蔡京对他们进行打击从某种角度上讲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像王安石的弟子李清臣,还有章惇这样的人最后也被打成了“党人”,就有些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抱蔡京的大腿。

蔡京之所以能够在朝堂上翻云覆雨,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能够迎合宋徽宗的各种兴趣爱好,凡是宋徽宗需要的,他一定想方设法地办到,而宋徽宗需要最多的就是享受人生,蔡京尽全力从这方面来满足他。不断地下令向民间征收各种珍稀贵重的原料,专门为宋徽宗打造高精工艺品,每天动用工匠高达数千人。

公元1105年,蔡京下令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从东南割地的民间搜集奇花异石,装船运往京城,每十船为一纲,称为花石纲,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因此受害长达20年,民间财富因此消耗一空。

从公元1111年开始,宋徽宗又迷上了道教,就好像一个沉迷网络的青年那么难以自拔,当时的道教协会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所以民间有时候就直接称呼他为道君皇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每次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联想到道教的另外一尊大神通天教主。

当时被宋徽宗宠幸的那些道士恃宠而骄,飞扬跋扈,有一个叫林灵素的,居然和太子争夺道路,最终惹怒了宋徽宗而被赐死。其实他死不死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从哪里来的勇气,得罪当今太子。

还有一件事儿是宋徽宗一生之中不得不提的事儿,那就是李师师。

李师师的出身大致上是这样的。当时的开封城分为19厢135坊,市井小民一般都在从事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东二厢永庆坊的有一对姓王的夫妇做的是染坊的生意。丈夫叫王寅,妻子姓名不详,这一年,妻子怀孕并生下一个女儿,但遇上难产大出血死了。

这个女婴长得肌肤雪白,身材瘦小,可奇怪的是,生下来20天还从来没有哭过。王寅带着他看了很多大夫也没有查出问题,于是担心她会夭折,就按照开封人的习俗带着他到庙里去给一位高僧看,老和尚对她打量了一阵,突然伸出手摸着她的头说:“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你也来了?”

也不知道是高僧抓的太用力了还是怎么回事儿,就这么一句话,吓得小女孩哇哇地哭了起来。周围的人就说她是与佛有缘,是个佛弟子。当时对佛弟子的俚语称为师,所以王寅替小女孩取名叫王师师。

王师师小的时候,灵巧可爱,能说会唱,非常可爱,父子两个相依为命,倒也过得不错。不幸的是,王师师天生命苦,等到她4岁的时候,王寅因为触犯了神圣的法律被判入狱,不久就死在了监狱里。王师师顿时也就成为了孤儿。

金钱巷有一个经营不正当娱乐场所的叫李姥姥的老板,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孤女,于是把她带回去,悉心教导,十年之后,竟然成为了名镇京师的一代名妓,不错,此时她早已经不叫王师师,改名李师师。

大约就是在公元1111年到1114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的李师师已经拥有了秦少游、周邦彦等一大批高级的粉丝,在他们的炒作之下名声更加响亮。一个深秋傍晚的时刻,一顶小轿悄悄地来到了金钱巷,当时这位叫做赵乙的客人带来了好多自己的字画表示要向李师师请教。

李师师见这位客人风流倜傥品貌不凡,而且书画作品有一代宗师的匠气,顿时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当夜李师师就把他留了下来,第二天早晨很晚才醒来,没想到这人告诉她,他就是当今的皇帝。

李师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姥姥,李姥姥觉得皇帝都是三宫六院,根本没有必要逛窑子,这简直就是世上最大的奇闻,于是断定他是个山寨货,赶忙通告了里长。不过这位里长的档次太低,根本不认识皇帝,所以差点闹出大乱子。幸好,他最终还是认出了客人身边的小跟班,童贯。才没有把这位嫖客绳之以法。

单纯是跟李师师搞一下暧昧,最多也就是名声差点,住宿费多点,对于一位正儿八经的皇帝来说,其实也算不上多大的劣迹,更加不会和国破家亡挂上钩。宋朝的亡国原因首先是重文轻武,再者是党争,这两项不是宋徽宗开的头,但却在他的手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另外就是***。这里咱们还是说说蔡京。

蔡京和宋徽宗臭味相投的地方除了舞文弄墨,还有就是一起***。他不仅苦口婆心地劝赵佶疯狂享受生活,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带头人。蔡京倒台之后,他府中有一个厨娘流落民间,有人听说她是在太师府里做包子的,就请他做包子,可是她做不出来。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太师府里的厨娘就算不是顶级大厨,也应该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吧,怎么连个包子都不会做呢。这未免有些太不可思议。

于是这位厨娘最后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她其实并不是什么做包子的,而是专业切葱的,别的什么都不会。这就说明蔡京的厨房分工多么细致,专用的厨子只怕要有几百人都不一定,比现在任何一家五星级宾馆的厨师规模都要大。宾馆面对的是无数流水的客人,可是太师府的厨子要伺候的仅仅是蔡京一家子,能有多少人?说到这里,他奢侈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只怕大家心里也有点数了吧。据这位厨娘回忆,蔡京如果要做一份鹌鹑羹,就要用掉几百只鹌鹑。

在他和宋徽宗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下,朝廷中刮起了***的旋风,当时的浪子宰相平生有三个愿望,第一就是得尽天下美女,第二就是踢尽天下之球(估计是想要拿个大力神杯玩玩),第三就是做尽天下之官。试想这样一个流氓,长期待在宰相的位置上,北宋要是不亡国才真是奇了怪了。

猜你喜欢

  1. 明星同人小说
  2. 女强小说
  3. 军婚小说
  4. a小说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扫一扫二维码 或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侠盗文学

回复复兴的宋朝(下)或者回复书号6609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