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瓜果迷文学!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父辈的旗帜 > 红军父亲的遗嘱

红军父亲的遗嘱

佚名2020-08-21 17:44:38

红军父亲的遗嘱

◎张晓蒲(执笔)张丽京张小宁张小沪

往事如云,岁月如梭。至2017年5月13日,我们的父亲已病故56周年,童年时的许多往事,渐渐地在记忆中模糊了。唯有父亲,他那高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对我们的爱抚和教诲,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而且愈来愈清晰。

“不能忘记过去”,这是爸爸生前教育我们时经常讲的一句话。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篇作文,题目是“听爸爸讲故事”。回到家,我把此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稍加思索后,讲了这样一件事:1948年攻打太原时,八纵队参谋处长晋夫叔叔为了策应***整编第三十军军长黄樵松起义,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太原城,后被黄樵松的部下戴炳南出卖,被阎锡山用专机押送南京,最后就义在南京雨花台。当时爸爸很痛惜地说:晋夫同志有胆有识,聪明精干,能深刻领会上级意图,独立处理复杂情况,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了成千上万像他这样的好同志,革命来之不易,你们要珍惜它,不能忘记过去。(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晋夫叔叔是我的亲姨夫。)

爸爸平时对我们的要求是“四要一不要”:读书要好,要有远大理想,要是非界限清楚,四肢要勤,不要怕挫折。记得上小学时,我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开始总想让爸爸的车来接送一下,爸爸知道后非常严肃地对我说:“汽车是组织上分配给我用于工作的,你们小孩不能享用,和同学们一起不要在这方面攀比,要比学习、比劳动,你们现在条件已经很优越了,上学可以乘公共汽车,也可以步行。”后来每次周六回家,我都尽量步行,爸爸知道后非常高兴。

爸爸一生艰苦朴素,保持着老红军的政治本色,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常说:“现在比过去好多了,不要不知足。”他工作起来就没有礼拜天,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更不要说带我们上街了。一个星期日,在妈妈的再三动员下,他才答应陪我们到军人俱乐部去看一看。我们一听可开心啦,一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像过节一样。那天天很热,一到军人俱乐部,妈妈就给每个人买了一角五分钱一杯的冰淇淋。我们吃得快,转眼就吃完了,爸爸还在一点一点地刮着往嘴里送。我在一旁催他:“爸爸,你快点吃呀!”妈妈实在看不过去,就说,每个人再买一杯。爸爸说:“你不要给我买,这个也不能当饭吃。”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还有一次是个节日,爸爸带我们和警卫员去军人俱乐部看电影,因弟弟妹妹不够一米,检票员不让进去。警卫员解释说,这是首长和孩子。爸爸摆摆手,不让他说。军人俱乐部陆主任看见了,要送我们进去,爸爸也没同意,他说制度大家都要执行。

爸爸非常喜爱孩子,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那时,我们稍大一点的孩子,平时住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家。他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很晚,回来时,我们都睡了,他总要轻手轻脚地看看我们,为我们掖掖被角。一次,我从学校回来带回的成绩本上有个3分,妈妈不高兴地把本子扔给我,说了一声,再有3分就不要回来了。我第二个星期成绩本上又出现了一个3分,星期六回家后就吓得藏在床下,家里找不到我,闹了一场虚惊。事后,爸爸对我说:“你没往外跑,就是好孩子。你妈妈又带孩子,又上班,上次说的话,是说了一半。学习好,要表扬;学得差,要好好接受教训。”背后又对妈妈说:不能只看分数,要全面地了解孩子,如上课是否用心听讲,作业是否认真,学习方法如何,是不是遵守纪律,有空要到学校找老师了解清楚。对孩子要全面要求,要教育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要热爱劳动,不好吃懒做;要给孩子留有余地,不能绝对化。不能惩罚孩子,有了3分不能回家,叫孩子到哪里去?孩子回来藏起来是好的,万一真的流浪在外面,出了事对孩子身心是多大的刺激。

爸爸在上海住院时,我们去看他,他深情地对我说:“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荣誉感,如果他没有,那就只比死人多一口气。”他要我多看书,并推荐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要我看完后写篇感想。回到南京后,我马上找来这本书,认真读了一遍,并写了篇感想寄给了爸爸,记得最后一句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是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再次到上海,爸爸高兴地对我说,你写的感想我看了,写得很好,但题目用的是观后感,这个“观”字在这里用得不当。形容看书不能用“观看”,看戏、看电影才能称“观看”。后来听妈妈说,爸爸看了以后很高兴,有人去看他时,他还把我这篇感想拿给他们看。实际上,当时我并不十分明白爸爸让我看这本书的真正含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这就是爸爸留给我的遗愿,希望我像保尔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爸爸走了,当时妈妈只有39岁,带着我们5个孩子。大弟小荣10岁、妹妹丽京7岁、二弟小宁5岁、三弟小沪7个月,妈妈是多么不愿意接受这个悲痛的现实啊!他们俩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结为伉俪那天起,总是离多聚少。爸爸一直在前线南征北战,九死一生,提着脑袋干革命,而妈妈在后方。他们很少见面,有时一年半载才能见上一面,少则三两天,最长也只是部队打仗休整时的十天半月。他们已经适应和习惯了这种有离有聚的战地夫妻生活。

妈妈一直把爸爸的这次离去,看作是他们无数次分离中的又一次分离。总想着他会回来的,就像战争年代那样,在夜深人静时,他会悄悄地归来,看看我们,然后再悄然离去。哪知道,这一次分离得这么长,这么久,一离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50多年来,妈妈为了自圆其说,像电影导演那样,为爸爸的离去编了许多故事:有时妈妈想,爸爸是在陈赓同志领导下指挥部队反“扫荡”;又想,他是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在徐向前元帅统一指挥下,协助纵队王新亭司令员指挥部队在山西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又想,他率领六十军这支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部队,遵照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向大西北、向大西南进军;又想,他是到朝鲜去了,那里有他挥师激战的战场,有他壮烈牺牲的部下,他深深地爱着那片开满金达莱的土地;有时,妈妈想他到越南去了。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爸爸曾奉命到北京彭老总那里,彭老总原想叫他到越南去支援越南解放事业,但看他忍不住地直咳嗽,又瘦得很,于是说,你的身体不好,不能去了。这一次,他一定是去完成彭老总交给的任务去了。作为妻子,爸爸每次出征,妈妈都默默地为他整理行装,微笑着送他上前线。有离别的痛苦,才有重逢的欢乐。但这一次,却和过去的任何一次分离都不一样,只有痛苦,没有欢乐。在长达50多年的过程中,编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都只能给妈妈片刻的安慰,人去室空之悲痛,触物思人之哀伤,伴随妈妈生命的每一天。

自爸爸走后,妈妈一直生活在怀念中,爸爸的音容笑貌、背影举止,深深镌刻在妈妈的心中。历史越走越远,记忆却越来越清晰。

妈妈怎能忘记与爸爸相识的日子。爸爸是河南人,妈妈是山西人,是共同的革命目标这条红线把他俩牵到一块连在一起的。1941年,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爸爸是太岳军区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妈妈在平遥县妇救会任秘书。她的中学老师王中青同志曾在三八六旅政治部当过宣教科长,对爸爸和妈妈都比较了解,经组织同意,介绍他们在太岳军区驻地沁源相识。妈妈了解到爸爸不仅是能征善战的老红军,还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儒将,在油印小报上发表过不少文章。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孔窑洞前面,他们都是第一次谈恋爱,不好意思,人离得远远的,只谈了几句话。告别时,爸爸给了妈妈一张二寸的照片作纪念。这张照片是陈赓将军给他照的。那时候,妈妈还没有照过相,没有照片给他。但爸爸一身戎装一身英气的形象留给了她深刻的印象。就这样,他们相识了,也算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吧。后来,又通过两封信,见过一次面。那是爸爸来太岳军区开会,妈妈到妇救总会开会,热心的王中青同志千方百计又安排他们见了一次面。这次谈得比较多,互相同意了婚姻大事。

1942年5月30日,是爸爸妈妈结婚的日子。那天下午,爸爸派警卫员去把妈妈接来,天下着小雨,妈妈赶到那里,衣服都湿了。当时的妇救会物质条件极其不好,妈妈就那么一身衣服,没有衣服换。警卫员生起一堆柴火,就在火边简单地把衣服烤了烤。过一会,爸爸和旅参谋长周希汉同志一起来了。周希汉同志喜欢开玩笑,他笑着问,带被子没有?那时妈妈做妇救会工作,走到哪里就住哪里,和大娘大婶合盖一被子,不像八路军一个人还有一个背包。妈妈就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没带被子。周希汉同志逗着说,哎呀,不带被子,你晚上盖什么呀?闹了妈妈个大红脸。等他俩一离开,妈妈想,现在就这样开玩笑,到晚上还不知怎么开玩笑呢。那时妈妈20岁刚出头,年轻气盛,说走就走。等警卫员发现后,妈妈已走出好远了。警卫员骑着马把妈妈追了回来。这一下,同志们都知道妈妈不爱开玩笑,晚上都打招呼,注意不要开过分的玩笑。闹洞房时,大家说的都是一些祝福的话,边说边吃房东大娘送的红枣,不再开那些没边没沿的玩笑。妈妈看大伙儿很文明,也眉开眼笑。同志们欢迎妈妈唱个歌,妈妈就唱了一首在抗日根据地流行的革命歌曲《红缨枪》:“红缨枪,红缨枪,枪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拿起那红缨枪,赶走那小东洋。小东洋是个横行霸道的恶魔王,它有一个大梦想,想要把中国来灭亡,想要把中国灭亡。老乡,老乡,你愿作牛马?你愿作猪羊?不愿意,不愿意。拿起那红缨枪,赶走那小东洋。山沟里,山顶上,游击战儿干一场。打东洋,保家乡,不让那鬼子再猖狂……”歌声赢得了同志们热烈的掌声。从此后,妈妈在结婚时唱的这首《红缨枪》,成了她终生最喜爱的歌。现在我们家已是三代同堂,每到逢年过节,我们要妈妈表演节目,妈妈还是唱《红缨枪》。妈妈对我们的孩子说,这是我和你们爷爷结婚时唱的歌曲。一唱,就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又见到了你们英姿勃发的爷爷,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一曲《红缨枪》伴妈妈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

在《红缨枪》的歌声中,爸爸和妈妈的婚礼结束了。那一夜,因为旅政工会刚结束,有很多事要安排,就安排妈妈先睡下,爸爸又在灯下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妈妈起得特别早,把窑洞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一天,天气特别好,天上的太阳特别红,部队早操的歌声特别响,像在为爸爸妈妈新婚祝贺似的。爸爸早操回来,妈妈说了自己的印象。爸爸妈妈笑了,笑声在清新的空气中久久回荡。

爸爸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温和地对妈妈说,部队中女同志少,干部结婚的更少,我们要处处注意影响,加上部队要转移,女同志跟着不方便。他通情达理地说,我们来日方长。第三天早饭后,妈妈就迎着太阳踏上了归途。新婚三天即离别,一别就半年。直到年底,那天妈妈在沟上开会,爸爸派警卫员去接她。妈妈很高兴,但会议要到第二天才结束,她就问清了他们的驻地,叫警卫员先回去,告诉他明天自己赶去。第二天上午10点来钟光景,会议结束了,妈妈没有顾得上吃午饭,就往60里外的部队驻地赶。那条路不熟悉,前面的20来里路还好走,后面的路越来越险,山越来越高,树越来越密。又是冬天,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当时山野里常有狼出没,常有人被狼咬死咬伤,妈妈就使劲掰下来一根胳膊粗的树枝当武器用,以防万一。后面有十来里全是上坡路,妈妈走得汗都出来了,好不容易才遇上一个砍柴的人,一问才知道驻地不远了,剩下的路也不在话下了。爸爸和同志们见妈妈来了,十分热情地端来了洗脚水,又打来了小米饭。饥寒交迫的妈妈也顾不得不好意思了,端起饭盆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爸爸是那么细心,坐在一旁看着,提醒她说,这饭煮得硬了点,你留下点晚上再吃。爸爸看妈妈太累了,就叫她早点休息。妈妈也没有客气,上了炕就睡着了。才睡了两个多钟头,作战参谋来报告有情况。过了一会,周参谋长也来了,他们商量马上分兵突围。爸爸急切地对妈妈说:没想到敌情变化这样快,我要指挥部队突围,只好由警卫员带你突围……我们要从大局出发。妈妈朝他点点头。警卫员给了两条棉布条,叫妈妈把鞋子捆在脚上,又叫妈妈拉着他的皮带跑。这一夜,他们又翻山又过河。过河时,妈妈的棉裤湿透了,外面结冰,里面是水,磨得腿都红了。警卫员发现后,不声不响地脱下自己的棉裤给妈妈穿,自己只穿一条破单裤。接着,又生起火来烤棉裤。这情景令妈妈十分感动。爸爸突围时和妈妈走的不是一条路,一夜下来,都没有消息,妈妈为他担心,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把两只眼睛都哭红了。中午才知道,爸爸平安无事,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晚上,他们会合了,爸爸告诉妈妈部队要继续转移打击敌人,会越走越远,不能带着妈妈打仗。他们俩紧紧地握握手,又分别了。

妈妈怎能忘记,在烽火连天的战斗的日子。组织上考虑到爸爸的身体多病,调妈妈到旅政治部宣教科当文化教员。爸爸和妈妈总算生活在一起了。妈妈在爸爸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记得一次妈妈到旅炮兵连上文化课,主要讲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炮兵连的战士比步兵连的战士文化要高一些,有初小文化的,也有高小文化的。妈妈在讲课中,讲到资本家剥削工人,说了一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有一位战士站起来,请妈妈把这个词具体讲一讲,妈妈一时也讲不清楚,急得脸红脖子粗。多亏指导员王良骏同志解了围,他说:“下课,下次再讲!”妈妈十分羞愧,从炮兵连驻地满沟到旅部西裕有三里路,妈妈一路走一路哭。回到住处,爸爸正坐在一个小桌子旁看材料,一看妈妈泪流满面,就开玩笑说:“今天大晴天,怎么会下雨了?”妈妈说再也不到炮兵连上课了。爸爸听妈妈讲清原委,耐心地开导说:“什么都是锻炼的,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讲课要认真备课,上课时,有同志提出问题,不懂就是不懂,给同志们讲清楚。我们八路军就是官兵共学,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你是上过初中的,应该知道孔夫子吧,他还要‘不耻下问’呢。”接着,又解释了什么叫囤积居奇,并举例说,你们山西有的地主不是还有光绪年间的粮食吗?他们就是把粮食存积起来想在缺粮时高价出售以牟取暴利。爸爸还叮嘱要拜能者为师,每次备好课,要将教案送给科里的一位大学生刘鼎铭同志看一看,提提意见。爸爸是妈妈的良师益友,他的疏导和教育一贯是这样耐心。在爸爸的指点下,妈妈下功夫认真备课,并广泛听取战士们的意见,反复修改讲稿,并且敢于大胆地去炮兵连上课,连长和指导员都说,妈妈讲的课有很大进步。妈妈的这点进步,倾注了爸爸多少心血和厚爱啊!

妈妈在旅部工作了一年多,部队开始精兵简政。爸爸自觉地从我做起,主动提出要妈妈回到地方上工作。爸爸对妈妈说,你对地方工作熟悉,对党的贡献会更大些,在部队又是行军又是打仗,诸多不便。知夫莫过妻。妈妈知道他是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贯彻实行精兵简政。爸爸妈妈重新开始了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的分居生活。

1946年10月29日,妈妈在山西沁水下峰生下我,妈妈产后发烧,很想爸爸看看我。我是爸爸妈妈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出世时正赶上反“扫荡”,孩子又难产,当时爸爸在前线,孩子生下就夭折了。我出世时,爸爸正在同蒲路作战。一直到我满月后,爸爸才在一个深夜赶来看我们。听妈妈说,他见到我和妈妈高兴得不得了,紧紧地抱着我舍不得放下,他动情地对妈妈说:“你真能创造奇迹,我俩有了这样一个胖小子,我真幸福,我真高兴!你和我一样打了个胜仗。我不能回来看你和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和孩子的妈妈能平平安安地过上好日子。”为纪念同蒲路作战,给我取名字叫小蒲。妈妈看到爸爸瘦削多了,又是这样疼爱我们,加上他这一段深情的话,心中的怨气全消了。擦干眼泪,赶紧为他和随行的同志生火做饭烧洗脚水。在短短的相聚中,爸爸一直抱着我。拂晓时,又要出发了,妈妈送给他一张我和妈妈的照片,并在背面写了首小诗:“匆匆离别,依依情深,聊赠小影,以慰征人!”

1949年5月,爸爸身为六十军军长,率部队进军西北、西南参加扶眉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2月,兼川西军区司令员。当时妈妈也在川西军区政治部工作,原想全国解放后,可以让爸爸好好治治病。谁料更忙了,围剿川西土匪武装,建立新政权,镇压反革命……身上有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但爸爸忙得连上医院的工夫都没有。当时我只有三四岁,常常几天都见不到爸爸。在川西,他走遍了部队防区,却没有带我们去看过成都的一个名胜古迹。有一次,妈妈提出是不是全家去看看杜甫草堂,爸爸说等有空再说。哪知道他离开四川后,再也没回去过。

1951年春,六十军赴朝参战,爸爸是六十军的军长,请求出国作战,六十军的指战员也希望他能去。但新区工作也离不开他,领导考虑他身体不好,未让他去。1952年夏,爸爸参加实习团到朝鲜战场实习,他了解了一八〇师第5次战役的情况,看望了他带过的这支部队。他到第三兵团,三兵团司令陈赓有意要他回六十军工作,王近山副司令说:“祖谅同志,看你身体还可以,到朝鲜来吧!”他拍着胸膛请战,终于获得批准。他没有继续参观,毅然提前回国。过去出发,爸爸大都不能按时回来,这次却提前回来,妈妈担心是不是他发病了。等他一回来,才真相大白,知道又要送他上前线了。妈妈一边忙着和保健医生为他准备药品,一边为他赶做了一个棉背心,一再嘱咐他要保重身体。爸爸精神振奋,很快安排交接了工作。为了工作的需要和活跃部队文化生活,他还亲自选调了几个干部并带留在川西的六十军京剧团赴朝。入朝后,任志愿军第六十军军长。每一个胜利消息都使妈妈欢欣鼓舞,但妈妈最担心的还是他那多病的身体。每当朝鲜前线有人回来,都说他人更瘦了,咳得厉害,一夜吐半茶缸的痰,还经常抱病亲临前线,几天几夜不休息;管理部门给他的营养品和托人捎去的东西,他常拿去送给伤员和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一听到这些,妈妈就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爸爸的身边去照顾他。但妈妈知道,这是做不到的,情况不允许,他也不会同意。爸爸在前线太忙了,很少收到他的来信。但爸爸的感情是丰富的,每一封信都慰藉着妈妈思念的心。至今妈妈还记得爸爸写的这样一封短信:

王华:现在夜深了,想你和孩子已安静地睡着了。能在梦中见到我吗?我真想飞到你的床前看看,轻轻地亲吻你和孩子的脸,但又怕惊醒你们。今天,邓仕俊同志跟我开玩笑说:“张军长最爱花。”我说,我们身在朝鲜战场,除了打仗还是打仗,哪有什么心思弄花。仕俊同志讲,我说的不是花草的花,我说你第一爱中华,第二爱王华。他说得非常对,我们中华儿女都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没有坚强伟大的祖国,哪能有我们幸福的家……

爸爸的信,对妈妈是多大的教育多大的安慰啊!实际上,这封信是有针对性的。在爸爸写这封信之前,妈妈给他捎去了一张我们在北京中山公园的照片,妈妈在后面写了这样几句话:“绿树荫,红花丛,孩子们在欢笑中,但不能阻止一个人的相思向远方,因为这里缺少那唯一的人。”爸爸写这封信,是希望妈妈理智坚强,爸爸真是妈妈的贴心人,我们的好爸爸。

爸爸终于从朝鲜战场凯旋。六十军在朝鲜战场上首创我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在战斗发起前一天晚上,将3500人的庞大队伍潜伏在敌人眼皮下19个小时而未被发觉,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六十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消灭敌人总数仅次于三十八军,战绩卓著,为中朝人民立下了战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通报表扬,爸爸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从朝鲜回国路过鸭绿江时,他叫车停下来,面对朝鲜国土深情地三鞠躬,说,不能忘了朝鲜人民的支援,更不能忘了永远长眠在朝鲜国土上的英雄烈士们。他在六十军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全军同志务必把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荣誉视为自己的生命。”他一直对我们这样讲,后来病重期间,还经常讲到胜利来之不易,永远不要忘了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牺牲了的革命先烈。

回国后,六十军隶属***,工作千头万绪,爸爸还像在战争年代一样忙,顾不上住院检查身体治病。1954年,组织上决定他进入中国人民***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这是他多年的夙愿,接到通知,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更加振奋。入学之前,有一天妈妈陪他去拜望徐向前元帅和夫人黄杰同志。徐帅说:“王华同志,听说你是山西太行山人,咱俩还是老乡呢。”黄杰同志接着说:“那张军长是山西的女婿了。”说得大家都高兴地笑了。爸爸给徐帅汇报了在朝鲜作战的情况,徐帅表扬他说:“这一仗打得很好,是关键性的一仗,是很有重要意义的。”爸爸虚心地说:“这是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军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黄杰同志和爸爸妈妈拉家常,问工作情况和孩子们的情况。她说:“多少年来,你们俩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前方的胜利离不开你后方的支援。”中午,徐帅和黄杰同志留他们吃了一餐山西的家乡饭——拉面。

1955年,在战役系学习期间逢第一次全军授衔,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了名副其实的将军班。而军事学院教文化课的教员都比较年轻,有的是尉官或校官,因此,有时难免有点拘束。爸爸主动对教员们说:你们是我的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哪有不听老师话的呢?爸爸不仅上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聚精会神听课,下课后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主动向教员请教,每天的作业都按时完成。爸爸常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什么事都要走在时间的前面才能主动。他还把学习比作吃饭,若消化不了就会胃痛,和行军一样,负担太重,就更走不快了。在学习期间,因为成绩优异,战役系一共有3位学员获得一等奖,他们是爸爸和杨得志、张震叔叔。

1957年,爸爸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参谋长。我们全家搬进了南京颐和路的一个院子里,他为此对全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一、要爱护住房和房间的一切设备以及树木花草,这是人民的财产;二、一切按制度执行,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向管理部门伸手要任何东西;三、公家配备的汽车是为他工作服务的,家里人不能随便用他的车子。一次,工作人员考虑爸爸经常失眠,休息不好,就从公家领了一块地毯铺在卧室里,以免别人走路的声音惊醒他,爸爸发现后,当即找来工作人员询问地毯是怎么来的,并严肃地说,家里铺公家的地毯算什么,应该铺在招待所和会议室,这是违反规定的。当天下午就叫工作人员把地毯送回了管理部门。

爸爸出身贫寒,参加革命后,一度受张国焘“肃反”迫害被***送苦工队服役,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留下病根;爬雪山,过草地,南北转战,一直没有条件治疗;新中国成立后,没日没夜地工作,从来顾不上看病,积劳成疾,胃病越来越重。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妈妈每次提出要爸爸检查身体住院治疗,他都以工作太忙为由没有去。她非常后悔,如果能坚持自己的意见,能早日让他住院检查就好了,把他的胃癌早日检查出来,也许能挽救他的生命,为党多工作数年。但现实生活拒绝“如果”,也不相信“也许”,爸爸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协助许世友司令员在莫干山办军以上干部政治经济学学习班时,他的身体就一天天垮了下来。胃病发作,吃不下饭,三四天解不下大便,每天晚上都要灌肠。许司令员亲自出面叫他到杭州检查,但未能确诊。翌日,就乘飞机到上海。华东医院以剖腹探诊发现,已是胃癌晚期,从此爸爸就再没有离开病床。

爸爸在上海住院期间,***党委领导以及他的老首长与战友多次前来看望。陈赓大将在短短的三个月中来过三次。抗战期间,陈赓原是三八六旅旅长,爸爸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当过锄奸科长和旅政治部主任。陈赓大将每次来,都鼓励和安慰他。一次妈妈带着小沪也在场。陈赓把孩子抱在怀里说:“真是一个小祖谅,将来接我们的班,是一个好兵啊!”说得爸爸和妈妈都开心地笑了。不久,许世友司令员和王新亭政委也来上海检查身体,每天一早,他们打听的第一件事,就是爸爸的病情如何。以后,随着他病情越来越重,他们最关心的是抢救的情况如何。他们多次对妈妈说,祖谅是我俩的左右手啊,是我们最满意的参谋长。许司令一再对医务人员讲:“治病,我不懂,你们懂,要尽一切办法把他抢救过来!”原二十七军军长尤太忠也常从无锡赶来看望,他俩是老战友,一见面就谈长征中的往事。尤太忠说,在过草地时,你常把野菜汤直往我碗里倒,我知道,你也饿得要命。尤太忠一再问爸爸想吃什么,他恨不得掏出自己的心来。爸爸再三告诫妈妈,要永远记住党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永远不忘战友的情意。

爸爸病重期间是和妈妈结婚以来两人在一块时间最长的、谈话也最多的一段时间。爸爸对妈妈说,过去因为工作太忙,没有陪你玩过,没有时间和你谈心,因我生病,这一次我们反倒谈了很多。妈妈宽慰他说,来日方长,我们在一块的时间多着呢,有的是说话的时间,还是要注意休息。实际上,爸爸和妈妈都明白,在一起的日子不长了,这个所谓比较长的时间,也就是最后一次了。

爸爸在病中和妈妈谈话的情景,妈妈始终铭刻在心,谈话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老红军的遗嘱:

——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前面英勇牺牲了,使我们想起来就心里难过,有多少先烈姓名都没有留下。我们能活到今天,能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就该满意了。千万不能忘记过去,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今天。牺牲的同志中有不少人很有才华、政治思想都很强,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红军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艰苦奋斗,可歌可泣。长征中,红军将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生存留给别人。过草地时,我身上背着党费,肩膀和双脚都磨破了,最后一天,是政委的马拖着我走出了草地。长征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次生病,组织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财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这个幸福的家。我对党没有什么贡献,组织上这样关心我,爱护我,我真有点过意不去。将来万一我俩有哪个先走,留下的更要好好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要爱护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的小沪才几个月,有责任把他培养长大。对孩子们要关心,但不要包办代替,要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劳动的习惯,继承和发扬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组织上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不要向组织上伸手。

……

值得告慰爸爸的是,在党组织和***以及他的战友们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妈妈的抚养和教育下,我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努力工作。爸爸的在天之灵,知道他的遗愿正在化为美好的现实,一定会含笑九泉。

爸爸没有走,50多年来,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他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又名张新吾。河南省商城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优秀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小说《父辈的旗帜》 红军父亲的遗嘱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载阅读

章节 X

序:一代一代往下传 八一篇 感 受 父 亲 怜子也是大丈夫 红军父亲的遗嘱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