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瓜果迷文学!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 教独生子女爱学习会学习

教独生子女爱学习会学习

张振鹏2022-05-06 16:58:55
   

   独生子女的学习是每一位父母都非常关注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为关注的。学习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爱学习会学习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1: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孩子的大脑是个巨大的宝库,蕴藏了不可估量的潜能。研究表明,新生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具备惊人的感知、运动、记忆等能力,其早期的智力开发将奠定其一生的基础。

  北京电视台曾报道,有一个6个月的孩子识字上千个。这个孩子从小就对电梯里的数字很敏感,对自己家的楼层——23这个数字尤其敏感。于是,妈妈抓住孩子这个特点,有意培养他识字的能力。后据有关教育专家测试,这个孩子的识字能力的确很强。

  孩子在幼儿阶段,大脑的可塑性确实非常强。于是,一些父母纷纷抓住开发孩子的黄金年龄,想尽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带孩子参加早期教育培训班,3岁学拼音,4岁学英语,5岁学珠心算,6岁学奥数等现象随处可见。但看着这些幼小的孩子吃力地学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知识,父母不得不反思,这些补习班真的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径吗?

  其实,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发他的智力潜能绝对不等于把孩子送进各种早期教育班,也不是强迫孩子学习他能力范围之外的知识,而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以学、玩相结合的方式,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遵循以下3条原则,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首先,学习要游戏化。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任何知识都以兴趣为出发点,妈妈要避免有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学习方法,比如填鸭式教学、强制学习、机械识字等。相反,要将这些学习活动融入到游戏中,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动手。幼儿阶段的智力开发绝不仅限于书本学习,妈妈应该尽量带孩子走进大自然,鼓励他通过听、看、触摸等感知活动,使他感受生活,从而获取知识。

  第三,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孩子喜欢提问正是思维活跃的表现,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提问,不必所有的问题都回答,而是要引导他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有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告诉他“这是什么”,并向他提出“为什么”、“怎么办”,鼓励他寻求结果。

  

关键2:培养孩子好的兴趣爱好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如果能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体育、科技、绘画、跳舞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仅能开阔他的眼界,也利于扩大他的知识面。

  一项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使孩子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增强他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可见,兴趣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孩子智力发展必要的心理条件。它既能增加孩子的生活乐趣,陶冶孩子的性情,提高他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当然,这个兴趣一定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像痴迷于网络、迷恋电子游戏等兴趣绝对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父母要学会辨别。

  一些父母已经认识到健康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却偏偏在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感到头疼。有的父母不知道从哪方面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有的则为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经常性的兴趣转移而发愁,还有的父母一厢情愿,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可是孩子却不领情……

  其实,这些父母往往陷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就有可能过早地限制住了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建立。

  那么,父母应该避免哪些误区,真正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积极的引导呢?

  首先,父母不要盲目跟风,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天赋和兴趣。

  我国围棋国手常昊从小喜欢下棋,上小学之前,爸爸在下棋方面就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而且一般6岁的孩子看别人下棋,坐30分钟就坐不住了,可是他一坐就是半天。

  下棋的天赋和兴趣在他身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爸爸也有意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围棋国手。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和先天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要靠后天环境的培养才能形成。父母不能自己觉得哪些爱好有价值或者受追捧,就盲目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爱好,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特质和实际接受能力。

  其次,为孩子的兴趣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兴趣或者天赋时,父母不仅要适时地鼓励和赞赏,还要为他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妈妈就要为他购买画画用具和相关方面的图书,培养他的兴趣。在孩子乐意的前提下,还可以送他学专门的培训班学习。

  第三,不要让兴趣成为孩子的负担。培养孩子的兴趣时,父母切忌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结果,也不要抱着把孩子培养成名家的心态,相反仅仅把兴趣当做孩子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并潜移默化地把这种心态传递给孩子,他才能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发展自己的兴趣。

  同时,孩子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他,让他慢慢体验进步,从而促进其兴趣的发展。

  

  关键3: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正在包饺子,6的女儿托着下巴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突然,女儿提出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来的?”她继续注视的妈妈揉面团、擀面皮、包饺子的过程……看了好一阵,她面露喜色,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来的了,是用妈妈做月亮剩下的面做的。”

  孩子的突发奇想在大人眼里看来可能幼稚可笑,但是请不要怀疑,孩子是认真的。孩子的想象力一般不是凭空而来的,大多是结合现实的知识、观察到事物和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父母可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也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打击孩子的大胆想象,因为孩子的某个想法很可能有一天就真的会变成现实。

  美国有一个5岁的男孩独自在阳台玩耍,对着妈妈大喊:“妈妈,我要飞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盲目打击他,而是说:“好,不过记得一定要飞回来。”

  许多年后,这个男孩长大了,果然“飞”到了月球上。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男孩把少年时的想象当成理想,最终把它变成现实。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而且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各门课程,如几何图形、公式概念、作文中生动的描写都需要借助想象力。

  可见,想象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孩子头脑中的信息储备。孩子头脑中的信息越多,想象就越丰富、深刻。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去郊区游览,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不同的外形特点,不同人的表情、服饰,启发他养成多观察、多记忆的好习惯。

  其次,扩大孩子的语言积累。想象以形象为主,但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扩大孩子的词汇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都记录下来。

  最后,鼓励孩子续编故事。讲故事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妈妈可以通过“故事接龙”法,说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由孩子续编故事的结尾,以此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关键4: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在生活中,观察无处不在,孩子的学习离不开观察,阅读离不开观察,写作离不开观察,可以说观察是每个孩子应该养成的习惯,也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那么,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强吗?

  一位老师上课时带了一个苹果,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第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苹果。”

  第二名学生站来摸了摸它,补充道:“这个苹果很光滑,掂一掂,还挺沉的。”

  第三名学生凑过去,闻了闻说:“有苹果的清香味儿。”

  第四名同学忍不住咬了一口,说:“味道很甜,略带一点酸儿,很脆。”

  观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强弱。就如同观察一个苹果,4名同学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可见,观察并不只是“看”那么简单,而是综合和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观察力强的孩子会通过看、摸、嗅等多种途径认识某一事物,而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为观察能力弱的孩子把一些新鲜事物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总是用心不在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物。

  所以,妈妈要做孩子的“观察专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首先,引导孩子的观察视角。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父母可以一边观察一边用语言描述。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种一株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他的生长过程,鼓励他记观察日记。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养成观察习惯,还可以培养他对植物兴趣。此外,在观察过程中,妈妈还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其他感官,鼓励他用鼻子嗅一嗅、用手摸一摸。

  其次,送给孩子一个放大镜。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好多事物都已经司空见惯,失去了新鲜感,也就没有观察的愿望了。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送给孩子一个放大镜或者望远镜,使他在观察中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体验,从而调动起他观察的积极心。

  最后,告诉孩子一些观察方法,如全面观察法——对事物整体的轮廓的观察;分解观察法——按照时间、方位、组合原则,确立观察重点、事物特色;对比观察法——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想象观察法——将正在观察的事物和想象中的某一事物进行对比;归纳观察法——对众多同类事物的共性进行观察,通过共性发现个性;突现观察法——对事物突出的特点进行描述。在观察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观察方法。

  

  关键5:教孩子敢于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多疑。”疑问往往是增加学问的开始。纵观历史上取得成功的人物,他们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敢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诺贝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分析,学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一部分是“问”。

  可见,质疑精神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到底什么是质疑呢?质疑要求对各种问题都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敢于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当然,光有怀疑还不够,还要以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因此,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对他的质疑尽量持鼓励的态度。可是,有时孩子提出疑问,父母总是没有耐心回答,或者认为孩子是在故意刁难自己。于是,许多父母出于保护自尊心的目的,干脆一口回绝孩子的问题,甚至训斥或者恐吓孩子。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疑问呢?

  首先,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爱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尽管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比较幼稚可笑,但是一定经过孩子认真的思考。所以,父母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孩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所以,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天真,多么不可思议,父母一定要抱着鼓励孩子的态度,肯定他爱动脑的习惯。

  其次,不迷信专家权威。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对一些传统问题进行质疑,不迷信专家权威,还有不盲目相信书本,要对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当孩子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时,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鼓励他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不断求知、探索的能力。

  最后,教给孩子质疑的方法,鼓励他将质疑精神运用到学习中去。比如,孩子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太理解的知识要敢于质疑;在听讲的过程中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质疑,私下向他提问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孩子经过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时,其学习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6: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力

  

  很多爸爸妈妈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什么益智游戏、早期教育培训班,但却往往了忽略了开发孩子智力最有效的方法,即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美国一名大学教授曾表示,他所带的中国学生都很勤奋,专业知识也要比美国学生更牢固。可是,在写论文的时候,如果老师给出论文的题目,那么中国学生可以把它完成得非常好,但是要让他自己设想一个题目,却非常困难。这一点恰恰和美国学生相反。

  的确,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当,玩具为孩子挑选好,食物为孩子准备好,有些父母甚至代替孩子交友,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代替孩子完成老师留的各种需要创意的作业……结果孩子从来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考虑,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因此丧失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实,孩子的大脑就是一部机器,经常使用才会运转得更快。否则,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弱。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有些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喜欢依赖于父母解决。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当他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后,也就不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切忌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以引导为主,鼓励他通过查字典、看书或者利用网络独立解决问题。

  其次,拓展孩子的思维,鼓励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或者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比如,一道数学题有很多种解题方法,当孩子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时,父母还可以鼓励他从其他角度去思考,从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鼓励孩子在独立行动中动脑。在生活中,父母不要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也不要代劳,而是要放开孩子的手和脑,给他营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为他安排一些家务活儿,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在孩子动手过程中,父母不要嫌弃孩子笨手笨脚,可以适当地时候给予他一些指导。

  

  关键7: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智力发展、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注意力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相对比较低,可以说注意力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只有注意力高,上课效率才更高,成绩也才会更好。

  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能集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孩子上课多动、不能认真听讲,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东张西望,边玩边做。

  一位妈妈对孩子的不能集中注意力很担心:“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总能认真地听完。教他做游戏或者做手工,他也能玩很久。可是现在上学了却总也坐不住,干什么都只能坚持一会儿。我很担心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许多妈妈盲目地把孩子多动的特点理解“多动症”。其实,容易分心是年龄小的孩子的共性。如果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可能缘于父母对他太娇惯了或者忽略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从小就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但只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孩子的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善的。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孩子年龄越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一般来说4至5岁的孩子能够集中13分钟左右,5至10岁的孩子集中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孩子集中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的孩子能够集中30分钟以上。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专注力的特点为孩子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要求孩子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专心完成作业,最初可以规定一个长一点的时间,渐渐地再将时间的长度缩短。

   其次,排除外界因素对孩子的干扰。当孩子专心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而是让他专心玩儿或者学习。尤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妈妈不要在一旁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要尽量为他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周围的环境也要尽量做到物品摆放有规律、有秩序。在学习之前,妈妈也要提醒孩子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准备齐全,把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拿掉,以免孩子因为这些东西分散注意力。

   

关键8:教孩子学会阅读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很多问题也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历史上很多成功名人都自幼与书为伴,孩子的早期阅读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就拿孩子的答案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里学习,获取的知识是相同的。但答案的时候,有的学生能考100分,可有的却只能考50分。很多父母会认为,这和孩子的智商有很大关系。其实,除了和智商有一定的关系外,还和孩子头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和理解力都有很大关系。

  一位小学老师教3年级学生自然课。在一次期末答案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考到八九十分,可是有3名学生却考了十几分。于是,老师找这3名学生聊天,最后发现原来他们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语文学得太差了,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所以才考了这么一点儿分。当老师把题目一个个念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几乎都答对了。

  可见,理解能力低是孩子答案成绩差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孩子的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呢?就要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开始。

  首先,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父母先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阅读环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喜欢上阅读。

  其次,父母还可以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他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鼓励他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第三,要引导孩子多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经典,以扎牢他做人的根基。

  第四,教孩子掌握阅读方法。不是所有的书都一样的读法,有的需要精读,有的泛读就可以了。父母要教孩子掌握不同读物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像日常报刊、杂志一类的读物,只需要翻看一下题目或者内容提要,大概就知道其中讲述的内容了。但像语文课文或者其他经典读物,则需要慢慢品味,有的甚至还需要多读几次,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第五,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读书笔记是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父母最初可以引导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摘抄好词好句,或者提炼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把一些感受、想法记录下来。

  

关键9:帮孩子提高记忆力

  

  一个上小学1年级的男孩学习很努力,每天学习的时间都比同龄的孩子长,可是成绩却始终不理想。其实男孩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记忆力比较差。

  妈妈曾想过多种方法,提高他的记忆力,可是收效甚微。每次看着儿子学习的态度那么认真,妈妈也不忍心再教训他,可是心里却很着急。

  孩子记忆力差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产生自卑情绪。但父母也不必太着急,因为孩子记忆力通过后天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利用,大部分脑细胞还没有利用起来,也恰恰说明人的记忆潜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且13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之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如果这段期间,父母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的话,他大部分记忆则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孩子背广告词就是一种无意记忆的表现。

  孩子记忆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方法。因此,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父母一定要在记忆方法上下功夫,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训练。

  首先,安排合理的记忆进程。父母最初可以鼓励孩子制定一个记忆目标,然后把这个目标划分为不同的近期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实现。比如,孩子每年需要记忆1000个英语单词,可以平均每天记3个。那么孩子每克服一次困难,就会获得一次信心,就会感觉记忆不是那么枯燥的事情了。当然,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在背诵课文上。

  其次,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记忆。

  曾有一位实验者要求3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记住10张画的内容。第一组只告诉他们画了什么,并不让他们亲眼看到;第二组只给他们看,却不给他们讲解画的内容;第三组则

既看了画的内容,又听到了讲解。结果3组孩子分别记住画的内容的60%、70%、86%。

  可见,眼睛、耳朵两种器官并用的记忆效果比只用其中一种要好得多。因此,在记忆过程中,父母要教孩子多看、多听,这样记忆才更深刻。

  第三,鼓励孩子反复记忆。好多知识不是孩子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记住的,要想真正掌握,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多复习,让他反复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父母可以通过默写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生字、生词。此外,父母还可以把一些形或音相似的字如种、钟、忠、肿、冲等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辨别字形和字音,这样孩子会记忆得更快。

  第四,教孩子简单的记忆口诀。死记硬背往往很容易忘记,而且比较难的字、词也比较难记。如果父母能够编造小故事或者口诀,给简单枯燥的知识赋予有趣的意义,比如,横“戌”、“戍”点、无点“戊”,“巳”满“已”半“己”不出,还有历史朝代歌、二十四节气歌、乘法口诀表等等,孩子记忆起来会更加顺畅。

  第五,教孩子理解记忆法。一般某些知识孩子只有理解了之后,记忆才会更深刻。像概念、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文艺作品都是有意义的,父母可以教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各知识点中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记在脑子里。

  

关键10:教孩子学会创新

  

  每个孩子天生就具备创新探究的潜力,但这种潜力在很多情况下都被父母无意间扼杀了。许多父母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为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可是不到几天就被他拆坏了。大多数父母看到这种行为,都会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横加制止,轻则训斥,重则责罚。

  实际上,拆玩具的问题几乎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他不满足于表面的摆弄、按规矩操作,真正的兴趣在于了解其中的结构和原理,想弄清楚“小汽车为什么会转弯”、“洋娃娃为什么会发出叫声”、“人是怎么走进电视里然后发出的声音”……这种破坏性行为恰恰是孩子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而父母的横加制止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实践、解决疑问的机会,很容易使他失去探索的兴趣,很可能一个“未来的爱迪生”就在父母的训斥声中毁掉了。恐怕这远远超过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叫孩子一味地“听话”,而是要注意培养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跳出常规模式思考问题。

  首先,指导孩子拆卸玩具。大多数孩子只知道拆卸玩具,但不知道怎样还原。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拆卸,让他在拆卸的过程中了解玩具的结构和操作原理,同时让他记住拆卸的步骤,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把它复原。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也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多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创造力一般是建立在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孩子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也就越宽广。父母除了鼓励孩子多看一些探索、科技类的电视节目、图书外,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参观科技馆、艺术馆等地方,以此增长他的见识。

  最后,对孩子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曾有一个孩子和老师说,他很想研究点儿什么,可是又不知道研究什么。这时,老师告诉他天安门广场上有很多口香糖黏在地上。就是这样一个提示,最后孩子研究出了除去口香糖的方法。这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

  父母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问孩子“茶叶喝完了,可以做什么?”“面粉可以做什么?”从而引导他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防止他形成思维定势。

关键11: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的确,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只会把孩子的大脑变成一台应试机器,从而导致他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好多知识由他自己发现、探索,才会记忆更深刻。在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们的新发现。比如,“蚂蚁能驮动比它身体还大的食物”、“公鸡的尾巴比母鸡的尾巴长,而且头上还有一朵‘花’”、“水池里的水是旋转着流下去的”……然后引发一连串的思考。

  但有些父母却常常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新发现,甚至有时还对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因为这些新发现对父母来说并不新奇。但孩子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爬山,只见儿子蹲在地上,看着地面很入神。妈妈走过去一探究竟,才发现地上有一个蝉皮。儿子以为他还活着,但却见它一动不动,问:“妈妈,这只虫子是不是太胖了,所以飞不起来了?”儿子的问题引得妈妈笑了起来,但在欢笑之余,妈妈认真给他讲解了蝉的习性,并允许他把它带回家做标本。

  孩子的新发现不仅说明他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也表示他在思考。所以,当孩子有新的发现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行为感到高兴,同时还要鼓励他的新发现,从而激发他的求知欲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首先,肯定孩子的新发现。当孩子欣喜地向父母报告新发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满怀热情地分享孩子的快乐,“是什么?让我来看看”、“真的吗?到底是什么回事呢”、“你真细心,竟然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新东西”,当父母以一个赏识的态度鼓励孩子的发现,引导他思考时,他就会在发现中慢慢增长知识。

  其次,拓宽孩子的思维能力。父母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相反要积极营造环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比如,父母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问题的范围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也能提高他的探索能力。

  

关键12:用短期的目标鼓舞孩子

  

  目标就像地图,指引着孩子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相反,没有目标,孩子可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安排、别人的想法,却没有奋斗的动力。而且做事情缺乏长性可以说是当前孩子的通病,有些孩子无论父母怎么鼓励、怎么鞭策都不能激发他积极向上的斗志。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最终目标看起来既宏伟又遥远,在孩子看来简直无法达到,比如,“考上××大学”、“成绩排到年级前10名”,再加上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那么这个目标很可能起不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实际上,要变这种现状,父母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即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达到最终目标,而是把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最后拟定一个在短期内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当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后,再鼓励他追求下一个,就这样鼓励他脚踏实地向最终目标一点点迈进。

  如果孩子通过努力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会增加他的信心,使他从心底产生“我要努力”的愿望和决心。这种达到目标时的喜悦和满足感将会成为他实现下一个目标的新的内在动力。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使用短期目标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呢?

  首先,长期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明确的长期目标后,学习动力才会更高。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设定明确的长期目标,比如,“考上××大学”、“数学成绩考到90分以上”等。要注意的是,孩子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合理,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

  其次,鼓励孩子制定短期计划。有了长期目标以后,父母要鼓励孩子根据长期目标制定短期计划,比如,要提高英语成绩,就要先分析英语成绩低的原因,可能是听力比较差又或者词汇量比较少。找到原因后,再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比如,每天背诵10个单词,或者听30分钟英语听力。

  最后,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起写下来,贴在书桌或者其他更容易看到的地方,以鞭策他进步。此外,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父母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当孩子有松懈的趋势时,鼓励他坚持下去。

关键13: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知识或者东西,他很快就能学会。碰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它也会寻根问底,不停地追问,直到问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中学生姆佩姆巴在做冰激凌的实验时,在热牛奶里加了糖,没等牛奶冷却,就把它放进了冰箱里。结果他发现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结冰要快得多。

  他没有放过这个发现,而是刨根问底,求教于某大学教授,最后他的这个发现得到了证实。最后这种现象被称为“姆佩姆巴现象。”

  有人说:“科学是寻根问底的孩子。”因为许多发现都是在这种寻根问底中发现的。因此,作为父母,应该鼓励、支持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也许哪一天他就成了未来的科学家。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呢?

  首先,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孩子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问题太多令父母一时难以回答,父母也千万不要抱怨“烦死了,哪那么多问题”,以免打击孩子学习的欲望。相反,父母可以这样说:“允许你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其他问题留到明天再解决。”这样委婉拒绝才不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鼓励孩子亲手做实验寻找答案。在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和相关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有些问题,父母不必作出回答,而是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或者鼓励他亲自做实验寻找答案。

  一个女孩做作业的时候遇到一道物理题:列车中有一个气泡水平仪,气泡突然向前移动,问列车的变化。在爸爸的帮助下,女孩用瓶子模拟了一个气泡水平仪,经多次试验证实气泡向后移动。具体原因爸爸无法解释,而是鼓励她请教物理老师。

  做实验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巩固了他所学的知识,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为孩子的寻根问底创造条件。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放大镜、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鼓励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空中星星,或者拿出显微镜,观察圆葱表皮的组织结构。此外,父母也要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从而启迪孩子的智慧。

  

关键14: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每个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都会有梦想,这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也是成长道路上应该建立的人生观。但是很少有孩子的梦想能坚持到最后,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由于受到外界功利性的诱惑,再加上没有被精心呵护好,导致它大多在半路就“夭折”了。

  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中有30%的人没有理想,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所以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多数孩子小学好好学习为了上重点中学,上了重点中学为了上重点大学,可是大学一毕业,一下迷茫了,失去奋斗的方向了。

  相信这一幕是哪个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孩子的理想到底来源于哪里?实际上一方面受父母、老师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学习中所产生的情绪和向往。

  一位父亲经常鼓励儿子:“你长大后应该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到世界各地去工作。要实现这个理想,英语必须学好,才能和别人交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世界公民,还要熟悉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语文和历史很重要。同时,现在是经济时代,金融业飞速发展,风险大,收益也大,要想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就得是数学高手,计算得准而快。”

  这位父亲的做法既帮儿子树立了理想,也让他知道了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努力学习。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理想,进而引导他实现理想呢?

  首先,呵护孩子年少时的梦。一般孩子小时候的理想都很简单,也常常变化无穷。对于他小时候的梦想,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告诉他哪些是没出息的,哪些是伟大的,也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鼓励的语言肯定他的梦想,并告诉他无论什么梦想,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当然,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理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和对理想的认识,他会主动调整目标,寻找适合他发展的道路,

   其次,开阔孩子的眼界。眼界决定高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也是孩子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读圣贤书,让他明白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从而体会古人忧国忧民的那份心境。同时,父母要尽量创造机会,鼓励他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拓宽他的视野,让他找到理想的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15:教孩子课前预习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而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孩子通过自己思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自学。

  但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却忽略了“预习”这个环节,主要原因是上课、作业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了,预习更是一种负担,而且意义也不大,反正这些知识老师上课时还要讲。其实,这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预习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孩子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使上课听讲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重视预习这个环节,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工作。

  首先,逐步培养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父母要鼓励孩子天天坚持。最初,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一两门比较困难的学科开始预习,当取得一定的效果,孩子的信心增强后,再全面预习。当然,预习也要分轻重缓急,一般难一点的科目花的时间要多一些,比较容易的科目大概看一下,对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有可以了。此外,预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每天做完作业之后。

  其次,教孩子掌握必要的预习方法。预习一般分3个环节,即读、画、思。读,要求认真读教材,把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标注出来;画,要求把重点字词、概念、公式和不懂的地方画下来,作为第二天听课时的重点;思,要求掌握课本大概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延伸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检查孩子的预习效果。当孩子预习结束后,父母要及时肯定他的表现,还要检验他的预习成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课文,和孩子一起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看法等,这样孩子的预习效果会更好。

  

关键16:教孩子课后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速度。研究也表明,人从学习知识开始,20分钟后即已遗忘41.8%,如果时间过长,遗忘差不多时才复习,那就几乎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遍。

  也就是说,孩子所学的知识不是一次性就能全部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次复习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后及时复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并让他掌握预习的方法。

  首先,帮孩子回忆当天所学的知识。按照正常的学习次序,孩子应该先复习,再写家庭作业。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父母不必要求孩子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前复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他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了哪些生字、公式。当孩子基本掌握这些内容后,父母再要求他做作业。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让他自己复习了。当然,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会暴露一些问题,父母要抓住机会带领孩子回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培养他复习的习惯。

  其次,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很多孩子容易忽略教科书的用途,其实教科书是知识点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复习资料。孩子的复习一定要以教科书为根本,复习的方法主要就是看书,但看一定是建立在预习、听讲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对于难点、疑点、印象模糊的地方可以多花些时间。同时,课后练习题是检验孩子知识点是否掌握牢固的不错的方法,父母要鼓励他适当多做练习。

  最后,鼓励孩子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孩子除了每天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外,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很有必要。这样不仅能巩固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也可以使他对每一节、每一章甚至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17:让孩子及时认真完成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检验孩子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也是对重点知识的巩固。但许多父母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疼。

  一些孩子磨磨蹭蹭,明明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至少要花两个小时;作业本经常是字迹不清,很潦草,态度非常不认真;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懂得自己思考,总想着让父母帮忙解决……

  这种现象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其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的思想里还没有建立责任的意识。所以,这种敷衍了事、边做边玩的心态就变成了孩子的普遍现象。

  要想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只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而已。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角色,既要提高孩子对作业的认识,也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握分寸,以启发式的方式解决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那么,父母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并把握好启发式的方式呢?

  首先,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作业是孩子的一项任务,父母绝不可以代劳。而且每个孩子都应该养成放学回家先做作业的习惯。最初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陪在他身边,促进他养成放学后就做作业的好习惯。当这个习惯养成后,父母要逐渐减少陪同的时间,比如,由1个小时变成半个小时,再变成10分钟,这样慢慢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也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他独立思考。

  其次,培养孩子做作业时的好习惯。第一,做作业前,父母要鼓励孩子把学习中要用到的学习用品都准备好,以免写作业中途分心去找。第二,写作业前最好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然后再做作业。

  第三,写作业要注意字迹工整,还要劳逸结合,最好每隔20—30分钟就放松一下眼睛,缓解大脑疲劳。第四,作业完成后,养成独立检查的习惯。

  

关键18: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

  

  做错题时,很多孩子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什么审题错误、潜在已知条件没有挖掘出来、计算错误……仿佛把一些错误都归于马虎,然后安慰自己下次一定要认真,就这样“蒙混过关”。可是下次同样的错误还会再次出现,就这样越积累越多,最后导致孩子自己也弄不清楚是马虎,还是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一个错题本对孩子来说就很有必要了。它不仅能帮孩子从根本上改掉马虎的毛病,而且孩子也很容易在错误中找到不足。因为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正确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就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和试卷上的错题整理成册。当孩子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时,学习的重点才会更加突出,学习也才更有针对性。

  首先,教孩子整理错题集的方法。为了方便孩子复习,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先分析错题的原因,然后对错题进行分类。类别可分为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审题不清类、计算错误类、思路错误类等。

  记录错题的时候,孩子可以把错题抄下来,也可以把题目剪下来粘在本上,然后再做一遍,检验自己是否能独立把它完成。题目旁边最好留下空白处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既可以按错因查找,也可以按章节复习了。当然,不是每道错题都需要记录,同一类型同样内容的错误只需记录一次就可以了。

  其次,鼓励孩子经常翻阅错题本。错题本是一个好的复习资料,父母要鼓励孩子经常翻阅错题本,然后找同一类型的题目再做一遍,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答案之前复习的时候,孩子可以把错题再独立做一遍,找出容易犯错的地方,以便在答案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提高注意力。

  此外,孩子之间也可以多交流一下错题本上的内容,以借鉴别人错题本上的优点。

关键19:教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忙着催促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却忽略了教孩子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结果很多孩子在别人眼里看来很用功,但是成绩却与付出的时间不成正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学起来比较轻松,而有的孩子学起来却很吃力的根本原因了。

  一位妈妈每周末都为儿子准备一大包零食,然后带他去图书馆学习。但是每次儿子到了图书馆并没有像妈妈想象的那样认真学习,而是一会儿趴在桌子上睡觉,一会儿和周围的人聊天、一会儿又吃零食……结果这个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即,每周末都在名副其实地“闷头苦读”,但学习效率却极低。

  可见,“持久战”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是关键。而提高学习效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一位妈妈从女儿上小学1年级开始,要求她每天预习、复习。最初女儿非常不理解,但在妈妈的鼓励下,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到了初中以后,课程增加了,很多同学都感到学习很吃力。可是女儿却没有这种感觉,原因就是她一直保持着这种优秀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在孩子上小学1、2年级的时候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但是随着孩子读的年级越高,它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但1、2年级恰恰是培养他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机。所以,父母要在最初就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对于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约束,也能帮他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计划中要明确地指出什么时间可以玩儿,什么时间应该学习。这样孩子才能玩得痛快,学得更投入。

  其次,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上课专心听讲是孩子学习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专心听讲绝不仅仅要求孩子端坐静听,而是要根据预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听,还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除了眼看、耳朵听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下多和老师、同学交流,争取把当天的疑问全部解决。

  此外,教孩子多做经典习题。题海战术是许多孩子惯用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不适宜所有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做每年的中考、高考题目、模拟答案题目等经典习题,这类题目只有反复做,体会其中所考察的知识点,才更利于孩子在答案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20:帮孩子寻找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孩子来说,他会在榜样中寻找自己将来的影子,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和能量,这个无可非议。但是如何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何让榜样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这就成为父母面临的一个难题。

  今天,外界的诱惑非常多。就拿孩子一会儿喜欢奥特曼,一会儿喜欢变形金刚来说,爱好瞬息万变,这恰恰反映了孩子的心智都在成熟。所以,要让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成为孩子一生学习的榜样几乎是很难做到的。

  一个优秀的榜样是孩子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楷模。但如果孩子对榜样盲目崇拜,成了“追星族”,显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孩子的榜样一定要有选择性。同时,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崇拜心理,帮孩子选择一个优秀的榜样,以鞭策他前进。

  首先,父母要作孩子的第一榜样。

  有一位父亲沉迷于“麻将事业”,对女儿却要求很严格,每次都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很多道理,认为只要对女儿“管起来”就行。可是女儿却没有达到父亲预想的目标,父亲也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说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效仿对象。如果父母只顾着对孩子提要求,自己却做不到,那么只会导致孩子口不服,心也不服。所以,父母要在生活和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好榜样。

  其次,用名人榜样激励孩子学习。名人做榜样是激励孩子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父母可以把名人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他的心灵受到感动,从而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蔡笑晚把6个孩子培养成了5个博士、1个硕士。他的家中到处都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述这些名人的成才故事。

  正因为如此,小女儿蔡天西在5岁时,就口口声声地喊“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结果,蔡天西28岁时就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和成功过程,从而提高他对名人的认识。此外,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名人的海报或者照片,时常激励孩子。

  最后,为孩子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越熟悉越具体的人对孩子的影响越直接,也越有效果。孩子最初的榜样可以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亲戚、邻居中寻找。如果生活的周围有某所大学的硕士或某所大学的博士,父母可以邀请他给孩子讲述他的学习经历,让孩子自己借鉴、参考。

  此外,无论是生活中的榜样,还是名人榜样,不能只停留在孩子的意识中。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把对榜样的喜爱和崇拜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他把从榜样那里学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用于学习中,这样才会对他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21:教孩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

  

  走进书店,父母不难发现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工具书、参考书琳琅满目,什么“指南”、“冲刺”、“考王”一应俱全。但这些书往往令父母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不可否认,一本好的参考书是提高孩子预习和复习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一些孩子甚至一些父母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参考书中有许多教科书所没有的知识和习题,它比教科书更有深度、难度,也更有权威,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教科书是集合许多儿童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孩子智能发育的情形,做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后编写出来的。许多辅助资料像答案说明、辅导资料和一些习题集也都是编者从教科书中提炼以及延伸出来的知识点,其实最核心的知识还是在教科书中。

  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正确看待教科书与参考书的关系,并指导孩子交替使用这两种复习资料,从而使孩子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孩子正确使用参考书。一本好的参考书可以帮助孩子把握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但绝对不可以替代教科书的作用。孩子最初一定多读教科书,掌握教科书中的内容,独立思考其中的问题。当孩子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后,再翻开辅助教材,通过做题的方式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对这些知识点已经掌握牢固。若遇到困难时恰恰说明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这个时候再翻开教科书仔细阅读,并在空白处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其次,为孩子挑选适合的辅助教材。孩子的参考书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每门科目的参考书只要一两本就可以了。在为孩子选择参考书之前,父母不要盲目地为孩子挑选,最好征求老师的意见,再决定购买哪一本。

  最后,教孩子学会查字典。字典是孩子自学的好帮手,当孩子遇到不懂的字、词时,他可以不必再依赖父母,只要自己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因此,父母应该尽早教孩子学会查字典,从而提高他的自学能力。

关键22:经常带孩子逛逛书店

  

  一些父母在为孩子不爱读书而烦恼,其实大多数原因是缺少一个读书的环境而已。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染书香”的道理呢!对孩子来讲,书店是培养他读书兴趣最佳的地方。

  一般书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走进去,那里看书的人或站或坐或趴,无不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如痴如醉,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读书的“气场”。孩子在这里会被感染,不自觉地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

  但是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看书当成孩子升学答案的一种途径,给孩子压力,否则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看书的兴趣。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去书店买书。儿子看到书店里精美的故事书和儿童科技类的书,爱不释手,精心挑选了几本。没想到妈妈看到了,一把把儿子手里的书夺了过去,拉长了脸说:“就知道看这些书,这对提高你的作文有什么帮助。去挑几本作文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写作文的。”顿时,儿子看书的兴致全无,露出一副很委屈的表情。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地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的确,妈妈强行干预孩子看书的行为只会导致孩子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带孩子去书店看书,父母千万不要强行他看作文书或者辅导书,而是要给他看书的自由。

  一位妈妈经常带女儿逛书店。最初的时候,为了培养女儿的兴趣,妈妈一般都不强行要求她看哪些书或者不看哪些书,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女儿在看什么书,偶尔给她一些指导。

  后来,妈妈就给女儿完全的自由,书店里的书随便她看。只是订立了一条规矩,图画书可以看,但不可以买,因为图画书几分钟就看完了,收藏的价值不大,但其余的书,可以随便买。结果逛书店成了妈妈和女儿共同的爱好,每个周末,母女俩的身影都会出现在书店里的某一个角落。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值得肯定,不仅保护了女儿看书的兴趣,还使逛书店成为母女俩共同的爱好。一般情况下,正规书店里的书孩子可以随便观看,所以父母尽量带他去正规书店,给他看书、选书的自由。当孩子看书的兴趣培养起来之后,父母再适当地引导他看一些其他方面的书。

小说《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教独生子女爱学习会学习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前言 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省 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品格 教独生子女爱学习会学习 独生子女更需要好好理财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