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瓜果迷文学!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复兴的宋朝(上) > 第7章 太宗一脉

第7章 太宗一脉

公孙谏2020-08-21 17:46:04

赵光义可真孬,作为皇帝,军队刚刚溃退,他就抛下几十万将士坐着驴车跑路了,导致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当时宋朝的将领们还以为赵光义挂了呢,急急忙忙地就要拥护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称帝,可是赵德昭还没等高兴呢,人家赵光义坐着驴车回来了。

这是一次极大的乌龙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赵光义认为被辽军战败不是什么大事儿,无论如何要先把赵德昭给处理掉才行。于是一个月之后,赵德昭被逼***。

这时候就看出咱们杨家将的作用来了,辽军主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军抵挡不住,因为杨继业在北汉的时候经常和辽军接触,有时候还搞个联合演习啥的,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把杨继业调去守雁门关。

结果辽景宗亲自率领10万大军前来攻打,杨继业也真够传奇,他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骑兵敢死队,和潘美的大部队一起出击,大败辽军,获得了著名的雁门关大捷,从此之后,辽国人都称呼他为“杨无敌”。

虽然这次战败给赵光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仍然不死心,稍微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于第二年卷土重来,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他开始意识到,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于是以后也算是消停了几年。

不过到了公元986年的时候,他再次不淡定了,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新兴起的党项羌说起。

公元979年的时候,党项羌首领李继捧看到开封繁华非要请求内迁,放弃原先在灵州一代所有的地盘,结果遭到了族弟李继迁的坚决反对,结果哥俩闹翻了,李继迁带着自己的人马另起炉灶,从那一天开始就成了宋朝西北地区重大的边患。

宋太宗想要招安,可是李继迁不给面子,人家宁可投降辽国,也要继续抢劫大宋。结果被辽国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等于成了辽国在西北地区的一把枪,专门对准大宋朝的要害打,气得赵光义差点吐血。

因此他认为辽国不可不伐,而且一定要狠狠地打,不然大宋朝就永无宁日。但是单方面对付辽国他没有信心,前段时间女真使者倒是有心想要跟他合作,可是他看不上女真,他看上了高丽王国。

于是公元985年的时候,宋太宗派人去联络高丽国王要求一起夹击辽国。高丽人有恐辽心理,但同样也害怕大宋,所以碍于情面也就答应了下来。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宋太宗高兴不已,于是立即准备发兵,公元986年正月,大军开拔。史称雍熙北伐。

这次北伐总共分为三路,东路军攻打幽州,由老牌将领曹彬指挥;中路军攻蔚州,由田重进指挥;请注意西路军主帅是潘仁美,副帅是杨继业。三路大军加起来总兵力在30万以上,规模一点也不小于第一次北伐。

刚开始的时候,赵光义一直嚷嚷着要御驾亲征,谁劝都不行。可是后来,劝着劝着,他就没脾气了,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把卖命的事儿交给手下的兄弟去办吧。

这三路大军也只有西路军取得了一些成绩,曹彬这一路在进攻涿州的时候,发觉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知道不能取胜,被勒令返回开封。而田重进的中路军被耶律休哥击败,退回了定州。

那么现在也就剩下西路军这支偏师,虽然他们节节胜利,但因为失去了策应,无奈之下也是只能撤退,偏偏就在撤退的途中出了问题。赵光义指使潘仁美,让他带着寰州、云州、朔州、应州的所有老百姓一起撤退,真是爱民如子啊。

当时西路军面临的是辽国大将耶律斜轸的10几万骑兵,形势非常危急。杨继业很明确地指出不应该跟他们硬拼,要避免主力作战,玩点有技术含量的战术。

可是有一个人不干了,大家别误会,这人还真不是潘仁美,他现在沉默呢。宋朝的军队里面有太监当监军,这位叫王铣的监军生怕杨继业的战术玩不好,把他本来就残缺不全的老命给搭进去,所以硬逼着他挡住辽军主力。而且还说了很多慷慨豪迈的话,后来证明,他就是想让杨继业当炮灰,他好跑路。

当时杨继业就拿眼睛去看主帅潘仁美,希望他表个态,说服这个外行人,可是潘仁美愣是装看不见,杨继业官小没办法,于是就向潘仁美要求,能不能在陈家谷口这里设下一道伏兵。他可从来没想过,指着这一路伏兵击败耶律斜轸,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伏兵咋呼一下,兴许还有活命的机会。其实此时此刻,杨继业已经有战死的心理准备了。谁让个他娘的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呢。

潘仁美满口答应,没问题,不就是伏兵嘛,肯定给你,你快去吧。我们在这里等待你胜利的消息。

杨继业以前也没见过这么没羞没臊的人,他也单纯,顿时就相信了,带着自己的几千人马就去阻击10万大军了。结果可想而知,浴血奋战之后,被压迫到了陈家谷口。倘若这个时候,伏兵真的出现,即便是耶律斜轸也会害怕,因为不知道虚实嘛,可问题是,这里连个人毛都没有。

杨继业知道上当了,潘仁美和王铣怕死已经溜走了。

怎么办?

说句不好听的,杨继业现在要是交枪投降,拿手一指,宋朝的西路军肯定全军覆没了,潘仁美也别嘚瑟了,那位王铣太监恐怕要被再阉一次。可是他没这么做,而是毅然转身杀了回去。

结果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连带着他的儿子也战死沙场。杨继业被生擒,之后绝食三天而死,可歌可泣呀。

别说,由于这次赵光义同志指挥若定,及时让东路和中路军撤退,潘仁美元帅弃卒保车,宋军的损失比上次要小得多,才死了十万人。唯一可惜的是,这样一来,宋朝人有个地方被契丹人给打坏了——胆儿破了,在这之后,满朝文武全都得了恐辽症,闻辽色变,赵光义再也不敢提北伐这俩字了,谁提他跟谁急。

对付辽国的大政方针也由誓死雪耻变成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

赵光义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他这边玩完了,人家辽国人还没完呢,辽圣宗又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等他两年之后稍稍长大,立即带兵又杀了过来。这一次宋朝人很争气,辽军大败。但当宋朝将领想要乘胜追击的时候,赵光义却下令他们赶紧撤回来。别给老子惹事儿,那可是契丹人!

989年,辽军再次犯境,虽然规模不大,但赵光义还是感到非常头疼,所以就询问大臣们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办?结果有人向他推荐了“守内虚外”的窝囊建议,还一下子就被他认可了。这就是宋朝后来一直贯彻以金钱换和平的雏形了。

宋朝的军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孙子,对内爷爷。要是打内战绝对是一把好手,也并不是国内的军队全都战斗力低,大约是政治导向的问题吧,说不清。

宋太宗时期本来已经没有什么内战好大了,可是公元993年爆发了王小波起义,差点导致五代十国重现江湖,宋军平息内乱的能力于是乎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王小波本来是个卖茶叶的,干得还不错,虽然不说上市吧,手底下也有几家分公司了,可是宋朝为了保护国有资产不外流,突然就下令禁止贩卖私茶,王小波和他的妹夫李顺就此破产,然后失业。

待业在家本来就够凄惨的了,谁知随后四川发生了旱灾,赵光义赈灾不利,导致灾民遍地饿殍遍野。王小波一气之下,组织了几十人揭竿而起,而且还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不到十天就聚集了上万人的队伍。

别看人家是个卖茶叶的,据说还挺能打,先是占领了县城,然后又攻占了市区。在五代十国时期也算是一镇诸侯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战斗中被官兵射杀。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完了,他的妹夫李顺更加厉害,接过他的革命大旗,于第二年占领了成都,然后席卷了整个四川,地盘比后蜀还要大。

在老百姓的拥护之下,李顺在成都宣布建立国家,自称大蜀王,手下的起义军多达十万人,此刻赵光义才听到消息。急忙下令亲信宦官王继恩去讨伐。王继恩也是走了狗屎运,还真把李顺给拿下来了,可是这之后,他横征暴敛,残害百姓,民变一波跟着一波,蜀中地区就没太平过。

逼得赵光义没办法,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安抚百姓。算是把面子都丢光了,此后一直精神不振,加上年纪大了,有要驾崩的趋势,于是他急忙为自己安排后事。赵匡胤的儿子们已经被他处理掉了,弟弟赵廷美也被迫害致死,即位的也只能是他的儿子们了。

赵光义一生有九个儿子,长子赵元佐因为赵廷美之死,得了精神病;次子赵元僖和第九个儿子比他先走了一步。剩下的几个儿子里,只有三儿子赵元侃最可靠,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赵光义这个人的心胸有多么狭隘。

选定了赵元侃之后,他还是有些犹豫,所以就请参知政事寇准寇老西来参谋,寇准觉得赵元侃非常好,于是表示拥护。于是第二年,赵光义就把赵元侃改名为赵恒,立他为太子,并且为他准备了盛大的“皇太子大典”。

也就是这次的皇太子大典差点就要了皇太子赵恒的小命,不为别的就因为皇太子的粉丝太多,拥护的太热烈,他本人觉得有点不平衡,难道我做皇帝做的不好吗?

于是他就妒火中烧对寇准喊道:“你看,太子的粉丝比我多,我该怎么办?”寇准教导他说:“这不正表示您眼光准嘛!”他这才消气。

两年之后,公元997年2月,宋太宗病危。

前面有一点细节忘了跟大家交代,王继恩讨伐王小波的时候立了大功,但是宋太宗觉得他在四川的表现非常差劲,让自己很被动,所以当大臣们请求让王继恩当宣徽使的时候,他就一口拒绝了,理由是:太祖说了,宦官不能参政。

王继恩因此而嫉恨他,所以当他病危的时候,王继恩就在暗中策划政变,计划让精神有问题的赵元佐当皇帝,这样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可是这件事情被宰相吕端知道了,所以他就告诉赵恒,千万不能离开皇帝身边,以防有变。

王继恩联络了两位宰相,然后说服了皇后,就在赵光义刚刚咽气之后,手捧着皇后的旨意来到了中书省宣召吕端,意思就是要除掉他。可是吕端先发制人,把他抓了起来,并且以宰相的身份否定了皇后的要求,坚持立赵恒为皇帝。

之后赵恒顺利登基靠的全都是寇准和吕端的功劳。

赵恒就是宋真宗。

小说《复兴的宋朝(上)》 第7章 太宗一脉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太祖传奇 第2章 起航 第3章 第二个伯乐 第4章 陈桥驿兵变 第6章 烛影斧声 第7章 太宗一脉 第8章 宋辽之争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