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瓜果迷文学!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极简道 > 第七章 知装不知——“曾偶然”必中状元

第七章 知装不知——“曾偶然”必中状元

王婷2020-08-21 17:46:13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

老子上面这段话,看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其实大概意思就是:懂得了,外表好像什么也不懂得,最好;不懂得,而装出懂得的样子,这是毛病。如果能够把这种毛病看成毛病,就不会有毛病。圣人是没有这种毛病的,因为他们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所以没有这种毛病。

道家是很反对锋芒毕露的,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曾经告诫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善于做生意的人虽然家财万贯,但表面上看起来却一无所有;道德高尚的人内心充满美德,但看起来却好像很憨愚。

我们不能说每一个看起来无知的人都是老子所说的很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很多有智慧的人确实是深藏不露的,曾鹤龄就是属于那种深藏不露的人。

曾鹤龄自幼聪明,喜欢钻研,二十出头就同哥哥一起考中了举人,本来打算趁热打铁考进士,但是考虑到父母年迈,所以放弃了那次机会,自愿留在家中照顾父母,让哥哥去参加会试。谁知命运弄人,曾鹤龄想参加下一届科举答案,但恰好那时他哥哥病重,英年早逝。曾鹤龄不得不帮忙料理后事,照顾嫂子和侄子,还要照看父母和自己的妻儿,全家的担子都落在了自己肩上。等到侄子长大成人,曾鹤龄已经快四十岁了,此时他准备进京赶考。《玉堂丛语》中就记载了曾鹤龄进京赶考的故事:

明朝初年,曾鹤龄进京参加科举答案,途中与几位年轻的浙江举子同坐一条船。几位举子年轻气盛,不可一世,一路上议论纷纷,而已经接近不惑之年的曾鹤龄一路上却沉默寡言,不参与他们的讨论。于是几位年轻人就故意拿书中的问题来考他,曾鹤龄谦虚退让,口称不知,几位举人就嘲笑他说:“那个人推荐为举人进京考进士,完全是一种偶然。”于是他们就毫不客气地一路上称他为“曾偶然”,曾鹤龄不予置否。答案结果出来了,那几位傲视一世的举子名落孙山,而“曾偶然”一举夺下状元。于是,“曾偶然”就给那几个年轻人写了一首诗歌:

捧领乡书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世间固有偶然事,不意偶然又偶然。

这几句话读起来就像前面老子那段话一样一咏三叹,不过曾鹤龄的故事也正好证实了老子的观点。

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随意谈论自己的智慧的,他反而因为质朴谦逊而显得愚笨,但这种愚笨道家称之为“玄同”,即微妙的混同。这种“玄同”,就是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挫去他们的锋芒,解脱他们之间的纷争,调和他们的优点,使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缺陷。

小说《极简道》 第七章 知装不知——“曾偶然”必中状元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章节 X

第一章 道不可言——齐桓公读的书是“糟粕” 第二章 道无处不在——你存在那深深的粪便里 第三章 道是天、地、人效法的对象——窦婴在十二月最后一天被问斩 第四章 大巧若拙——九方堙公母不分 第五章 知人者智——魏美人变无鼻女 第六章 自知者明——杨修因鸡架子丧命 第七章 知装不知——“曾偶然”必中状元 第八章 不知有之——明王之治 第九章 功遂身退:范蠡急流勇退 第十章 宠辱不惊:白隐应对宠辱——“是这样吗” 第十一章 不慕名利:宁与好友绝交而不做官的嵇康 第十二章 身与货孰多:“舍生取利”的无赖 第十三章 不贵难得之货:刘隐士送袍 第十四章 不尚贤:别有心机的隐居 第十五章 至仁无亲:虎狼也仁 第十六章 绝仁弃义:盗亦有道 第十七章 大道废仁义出:许由避开施行仁义的尧 第十八章 仁义失而有礼:行脚僧教童子“礼”被赶出庙门 第十九章 善与恶相互依存:大弟子与二弟子的遭遇 第二十章 上善若水:我不与人争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